岳飞获罪的根本原因是要迎回二帝,如果二帝回来了,宋高宗怎么办?以宋高宗的眼光看来,岳飞是要置自己于死地,宋高宗能让岳飞活吗?
岳飞做出这样使人主大忌的事情,是率性而为,可见他对史学知识一窍不通,否则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宋代是中国史书最完备的时代,比起我们现在好得多了,从大清到现在,中间经历了民国,现在连《清史》也没有修出来,《民国史》更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问世。
而宋时,连《五代史》也修齐了,不但有薛居正的《旧五代史》,还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问世,更有鼎鼎大名的司马光编写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成书的年份距岳飞能断文识字的年龄不会超过三十年,这些史书岳飞可能都没有读过,不读《资治通鉴》好比我们年轻时不读翦伯赞和范文澜的历史著作,知识相对就比较贫乏。
可以想见,岳飞其实没有读过多少书,只不过是粗通文墨而已,比起关云长秉烛夜读《春秋》要差多了。儒将的美名加在岳飞身上有点过头。不过就算是粗通文墨,已经使得岳飞在宋代军人中鹤立鸡群,岳飞能成为南宋抗金第一名将实至名归。我常常为宋高宗感到可惜,他身边没有可以信赖的人,没有可以为他所用的人。他经常惊恐的处在逃亡中,宋高宗泥马渡江的故事虽然浪漫,但是对宋高宗本人来讲,那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以至于惊吓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
金人掳去了他的父兄,也是让他登上帝位的机会,虽然父兄被掳是深仇大恨,但是他的父兄对他不见得有多好,他可以因此而不恨金人。但是让他失去生育能力这件事,宋高宗恨透了金人,如果有人能彻底打败金人,宋高宗是求之不得,一开始,他把希望寄托在岳飞身上,所以岳飞的职务升得很快。1130年五月,岳飞第一次觐见宋高宗,得到宋高宗的赏识,后来三年间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后又将牛皋等所部拨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得到扩充。
1134年春,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得到高宗许可,收复襄阳六郡后,岳飞因功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1135年高宗加岳飞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1136年初,岳家军北伐大捷,宋高宗下诏嘉奖,这段时间,高宗对岳飞恩宠有加,六年间岳飞从一个小小的统制快速升任为招讨使。
在宋高宗和岳飞的蜜月期间,宋高宗并不反对北伐,而且态度积极,岳飞因母逝世想守孝三年高宗不许,岳飞只能积极投入北伐之中。问题就出在北伐期间,岳飞流露出迎回二帝的想法使他和高宗的蜜月期结束了。
宋高宗对岳飞寄予厚望,辛辛苦苦的培养了岳飞六年,却发现岳飞和他并不是一条心,宋高宗终于发现自己手中连一个信得过的将领也没有,如果北伐成功,本来自己所倚重的出色将领,在父兄回来后,可能成为自己最大的隐患,那么还不如不北伐。好在和金人的战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和金人划地和谈有了基础,如果和金国能和平相处,让自己的父兄在北国慢慢的死去,那又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呢。
到了1138年,宋高宗和谈意愿已定,罢免了丞相赵鼎,让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于当年12月27日达成和议。1139年宋高宗加封岳飞开府仪同三司,这只是为了安慰一下岳飞对议和的不满,并不像当年那样是对岳飞的倚重了。
1140年五月,完颜兀术废除对宋和议,向宋大举进攻,宋高宗命岳飞发兵救援,目的也只是想打退金人的攻势,保住和谈的成果。可是岳飞胜利的势头势不可挡,有彻底消灭金国的可能,岳飞没有听从停战的劝告,反而和高宗特使联手想将北伐进行到底,那么二帝回归的可能又出来了,宋高宗的烦恼又来了。
所以十二道金牌就发来了。金人要消除岳飞这个克星,宋高宗要消除岳飞这个麻烦制造者,两者一拍即合,杀一岳飞而使两国议和成功,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岳飞的死期到了。岳飞不死也得死,只有岳飞死了,大家才会安稳。
我在想,如果岳飞历史知识的造诣能高一点,在北伐前向宋高宗表示,金人很可能以二帝为要挟,但是二帝在北国已经披着羊皮作为牺牲祭献过金人的先祖,大德已亏,可以不必理会这样的要挟,但是终究是自己的父兄,如果有可能还是要迎回来的,这样既可以尽自己的孝道,又可以雪国家的耻辱,宋高宗必定大喜过望,还会想到和谈吗,还会起用秦桧吗?
至于岳飞能够填出够质量的词并不奇怪,宋代是词的王国,填词是普遍的现象,岳飞的幕府中文人多的是,岳飞的立意不会低,按岳飞的意思润色润色一首好词就出来了。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岳飞幕府质量的低下,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从历史教训中对他有所帮助,这也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特点,真正的儒学大宗师是绝对不屑于到军人的手下混饭吃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