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66:三足鼎立
(2015-07-24 04:03:55)
标签:
文化孙权刘备曹操均势 |
分类: 三国正解 |
且说赤壁大战之后,当时曹操占北方为甲,孙权占东南为乙,刘备占中南(荆州)为丙。刘璋占西南,没有参与这场竞局。
在甲乙丙三方博弈中,乙的攻击目标为甲是正选。所以赤壁之战虽然结束了,孙权还是不能闲着,他乘胜继续进攻曹操,从合肥往上打。曹操也顾不得刘备了,因为甲的攻击目标为乙是正选。
曹操如果先打刘备,孙权就从合肥打过去,曹操的亏损反而会更多。孙权也不能打刘备,否则曹操坐收渔人之利。其实他们都是想打刘备的,只是在权衡了利弊得失、缓急轻重之后,就不得不把最弱的刘备放在最后一个消灭。
而刘备此时的正选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伺机而动,见利而图。当孙权处于劣势时,他就会盟友有难,拔刀相助。你不请他就会来滴。当孙权处于优势时,他就会站一边观看,保存实力。当孙权的优势很大时,他或许还会搞一些小动作作梗。一直要等到双方都消耗个差不多了,才是他出手的真正机会!
后来关羽一个人都可以单独向曹操发起进攻,为什么当时他们都不乘势出兵呢,就是这个原因。他们当时的优选策略是等待两边都消耗了再出手。
曹操不仅看到了孙权的豪气,也看到豪气背后的隐意,即:孙权其实也撑不住了,也想退,也不好意思先退。
后来,双方又多次交手,反复抗衡。孙权年轻些,颇有父兄遗风,老是喜欢亲自上阵操盘,曹操见孙权队列整齐,军容威仪,不禁感慨:“生儿子就要生孙权这样的儿子,刘表的儿子像猪狗一般”。
双方交战的时候,刘备正好抽身到西南益州抢刘璋的地盘。当刘备得了西川之后,跨有两个州,上升为乙,孙权则为丙了。曹操的正选是打乙,便来抢西川的门户东川,准备进攻刘备。东川的张鲁投降了曹操。
刘备上升为乙方后的优选策略即为:积极担任攻甲的主力军。并且积极拉拢丙方孙权共同抗甲。这是必须的。
鲁肃从联盟的大局出发,讲明了双方的利害关系,说的关羽哑口无言。关羽手下一人道:“哪是你的?夫土地者,唯有德者所在耳!”关羽操刀而起:“国家大事,你知道什么!”示意那人离去。单刀会,无结果。
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就主动派人跟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了荆州。孙权才暂时罢休。刘备也打跑了曹操,得到了东川。刘备作为乙方,为了大局,不得不先做出些让步。形势所迫,没办法的事。
有朋友问:孙权比刘备强,怎么后来下降沦为丙方了?其实这个很好解释。因为刘备是从原局之外获得的利益,并不是侵占的孙权的利益。
孙权占东南,刘备占西南,中间的荆州一平分,双方大体均势,就很难说谁是乙方、丙方了。
如此,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在这个大型的三方博弈中,曹操占大优。刘备、孙权两家只有联合起来,才可以与曹操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而呈均势。
曹操如果打刘备,则孙权从东南袭击曹操。曹操如果打孙权,则刘备从西南袭击曹操。还是均势。注意:这个均势,是指“南北对峙”局面的均势。他有两个前提:
1.
北方的曹操,内部不发生分裂。也不产生巨大消耗。
2.
南方的刘备、孙权,必须始终保持紧密联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南方”。也不能产生巨大消耗。
因此,曹操无论打谁,都不占便宜。在均势状态下,曹操的战略是:保护或修复自己的错漏,等待或寻找对手的错漏,找到了对手的错漏,就有了“胜机”。有胜机,就可能胜,无胜机,就绝不可能胜!和局。所以,曹操就不敢轻动。
而刘备、孙权的战略就比较复杂些。在绝对合作的情况下(即防守),其战略和曹操还是相同的。但是假如联合进攻,当利润出现的时候,那问题就大了,搞不好,又要分赃不均,刀兵相向。反受其害。所以,刘备、孙权也都不敢轻动。
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在没有胜机的情况下,先动者,先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