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61:最劣势下的选择
(2015-07-24 02:20:49)
标签:
文化刘备周瑜孙权诸葛亮 |
分类: 三国正解 |
赤壁之战第一功,应该是鲁肃、诸葛亮这两个“外交官”的。二人缺一,就没有联合。没有联合,预算上就是输的,或许孙权就选择了投降(可能性非常大)。
单从刘备方的角度来看,公正的讲,诸葛亮是第一功。因为他毕竟把事情办成了。只是办事手段太差,几乎把利润让完了。
赤壁一战,刘方获取了巨额利润。次年刘琦死了,大家推举刘备为荆州牧。 刘备对关羽、张飞两人的提拔最大。而对诸葛亮的提拔则较小,只安排他在后方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器重。究其根源,还是在联盟的时候,伤害了荆州人的利益。如此,刘方“功劳最大”的一个,所获甚少。
孙权暂时没有条件得到荆州,干脆全部让给刘备,虽然养肥了刘方,但和以前相比,孙权还是略有收获的:
1.
最大的问题,联合对付曹操,已基本得到解决。
2.
以前和荆州是世仇,现在和荆州已经结了亲。
3.
以前和荆州交战是有损耗的,现在荆州要交纳些许“租金”给孙权。
总之,“刘备的荆州”要比“刘表的荆州”对东吴有利一些。孙权可以接受。
但是,赤壁之战中,孙方功劳最大的人是周瑜。周瑜费那么大劲只抢了一块地盘,并且这一块地盘让给了刘备,也就等于说,周瑜的功劳没有了,打了那么大一场胜仗,结果他自己却是一无所获!
“多劳者少得”仅仅只是一种现象,因为该“得”多少不是按“劳”(付出)多少来分的。付出并不等于回报。以“回报”为分配依据,总是要比以“付出”为分配依据更有利!而“回报”,又是以“最高回报”(即利益最大化)为先!
1.
刘备得6,孙权得0,首先最有利于联军利益,其次分别最有利于刘备利益、略有利于孙权利益。
2.
鲁肃促成联盟,最有利于联军利益,最有利于孙方利益,最有利于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无矛盾冲突,所以他就“多劳者多分”,鲁肃红极一时,富甲一方,成为两边官员一级中的最大赢家。并且周瑜一死,他就接了周瑜的班。
3.
周瑜让出唯一的利润,最有利于联军利益,最有利于孙方利益,最不利于他自己的个人利益。这就有矛盾冲突,凡有矛盾冲突的地方,总是“强者胜”。周瑜只好配合大局,牺牲了个人利益。(这种情况下,领导应该变相补偿为好。)
说实话,不好办,很不好办。基本上没有什么很好的选择。仔细研究他们的(个体)行为,发现他们都是很不容易的!
(一)周瑜的选择:激进
但郁闷归郁闷,领导已经做出了这种选择,他也就接受了,没有利润也就算了。他马上就找孙权借兵,准备和孙权的弟弟一起到益州抢地盘,去开辟新战场,发展新业务,创造新利润。
这就说明周瑜是能够理解的。他的行为选择也是很理性的。并没有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更没有争执,而是以“向前看”的心态,接受了0收益的事实,积极寻找下一个获利机会,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至于说周瑜是诸葛亮气死的,纯属小说家子虚乌有。周瑜和诸葛亮在两个不同的单位上班,可以说他们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就是有矛盾,打架,都不会被气死。
还有的说是被孙权逼死的,也不像。孙权答应了周瑜,兵也借给了他,许他外出发展,并不存在逼死周瑜的痕迹。
周瑜自己在路上害病死了,那是“天”定的,自然的选择。和孙权刘备诸葛亮没什么关系。
(二)诸葛亮的选择:沉默
虽然出了天价,但毕竟是从大局着想的,他如果不担这个风险,刘备或许不能翻盘,这一点刘备应该很清楚。但他伤害了荆州人的利益,所以刘备不能、也不便于提拔他。
诸葛亮选择接受,就说明他还是能理解的,要是不能理解,他完全可以选择去东吴。接受了之后,他就又选择了沉默。
一直等到刘备死的时候,才换来一个“托孤大臣”的机会,这才是诸葛亮命运的转折点。是用人品、能力、耐心熬上15年光阴换来的,这一点,不可能用什么妙计在刘备面前得逞。
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才是刘备真正信赖的人。因为任何人死的时候,不一定会把儿子托付给最能干的人,但一定会是最信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