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40:曹操和袁绍的战前分析
(2015-07-23 03:25:49)
标签:
袁绍曹操双方优势劣势 |
分类: 三国正解 |
南边的曹操扫平袁术、吕布、刘备的时候,北边的袁绍也打败了竞争对手公孙瓒,公孙瓒兵败自焚而死。
在整个关东联军里,只剩下袁绍和曹操了。曹操阻碍了袁绍的发展计划,袁绍也阻碍了曹操的发展计划。因此,这两方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都想消灭对方, 尽管儿时的关系那么好。
袁绍是优势方,曹操是劣势方。所谓优势劣势,是就可以计算的不变因素而言的,袁绍的兵多,地广,所拥有的资源总和绝对值要大于曹操,当然就是优势方。
袁绍的手下在打曹操的问题上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怎么打,反对派只是不主张冒冒然地乱打。而曹操的手下在打袁绍的问题上争议很大,多数派是反战的。由此可见,双方的战前形势是明确的:袁强曹弱。
但是,在博弈理论中,结果永远是不确定的。优势方获胜的概略虽然比较大,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因为战争的结果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
1.
可以计算的不变的确定因素。
2.
不可计算的其他的不确定因素。
可以计算的不变因素,通俗的说法就是“实力”,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可计算的其他因素,也比较多,比如指挥调度的技巧、策略、机会等等变化性极强的因素,总是会导致结局出现意外。
那么,双方博弈中,导致两种不同结果的条件是:
1.
优势方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一直保持领先优势,那么,耗到结果,优势方就一定是胜利者。
2.
劣势方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一直耗下去,结果是必输。
3. 如果发生了意外,优势方将失去优势(即:失去控制,不能左右局面),结果就会变得很不确定了。双方各有胜负之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劣势方当然就有机可乘了,存在获胜之可能。
因此,双方所选用的最佳策略就一定是:
(一)袁绍
1.
袁绍是优势方,利用确定的优势,和曹操拼设备,比浪费,打消耗战,是袁绍的最佳选择。
2.
在没有发生武力冲突的情况下,袁绍必然应该逐步逐步地侵占曹操的地盘,稳打稳扎为首选,尽量避免激烈冲突。因为激烈冲突会导致双方都无法控制结果,胜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袁绍一旦失去控制权就不划算了。
3.
在一旦发生激烈武力冲突的情况下,袁绍即使采用最低级的战术:一个换一个,我死五千,你也死五千,我死五万,你也死五万,那么,袁绍就不吃亏。因为袁绍的本钱多些。所以,当发生激烈冲突时,只要双方死亡人数大致一样多,则还是袁绍继续领先持优。
4.
如果袁绍采用“换人”战术,那么,他只有和曹操的主力部队比消耗,效果才是最好的。袁绍在作战时,遇到的曹操兵力越多,则消耗战越划算。
(二)曹操
1.
曹操是劣势方,如果和袁绍硬拼,因为他的本钱小些,必然是他先消耗完,这样就不划算。所以,曹操的最佳选择就应该是:游击战。
2.
曹操的策略恰恰和袁绍相反,应该回避消耗战,保存自己的实力,专找袁绍薄弱的分部兵力作战。
3.
曹操用自己的优势兵力消灭袁绍的薄弱兵力,应该是有把握的。一次消灭一点,积少可以成多,若能反复得手,将最终瓦解袁绍。(这个道理类似于“曹冲称象”,一口吃不了,就分割开来吃。)
袁绍要寻找曹操的主力作战才划算。曹操要积极回避,寻找袁绍的分部作战才划算。(袁绍要一直保持确定的领先优势才划算。曹操要不断地增加变数,或利用、制造意外事件等不确定因素才划算。)
虽然二人的策略是相反的。但取胜之道却是万古不变的道理:一定是以强欺弱,以多欺少,尽可能地拣软柿子捏!!!(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以弱胜强的战争。所发生过的,都只是表面现象上的弱胜强)
袁绍欺曹操弱,曹操欺袁绍的局部弱。袁绍只要抓住一次机会就能叫曹操完蛋,曹操必须抓住多次机会各个击破,才能叫袁绍完蛋。
因此,袁绍取胜相对容易些,曹操的难度要大些。双方博弈的结局都有不同百分比的胜算概率,也就是说,都有条件成为最后的赢家,(袁绍还多些)。
因此,双方的均衡点就是:守和。只要曹操不犯错误,不提供对手机会,对手就难于消灭曹操。同样,只要袁绍不犯错误,不提供对手机会,对手也难于消灭袁绍。
双方应对都不出错,则双方都不能取胜,结果就是和局成立,各占一半,(袁绍继续保持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