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32:刘备是怎样起家的?
(2015-07-23 00:58:18)
标签:
刘备陶谦曹操袁绍公孙瓒 |
分类: 三国正解 |
孔融邀请刘备同去帮陶谦,刘备选择去,当然他不是去和曹操拼命的,只是做做样子混个名声而已。因为他带的五千人塞给了孔融四千,自己只一千又能打什么仗呢,那四千人就天天吃孔融的,刘备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刘备到了徐州,对陶谦说:“我给曹操写封信,劝他和解,操若不从,厮杀未迟。”这个选择是高明的。
1.
现在的局势,就是公孙瓒写信来劝架,曹操恐怕也不会给面子的,何况还是无名之辈的刘备。
2.
刘备这个小人物给曹操这个大人物写信,无论语气多么和善,事不成那是必然的,但决没有坏处。因为曹操与刘备没有利益冲突。
3.
小人物给大人物写信,无论能不能得到实质利益,都只会把小人物的名气混大。有利无弊。
曹操接到信后,大骂道:“这刘备是哪个?敢来劝我!”谋士郭嘉说:“他好言来劝,我们也好言以答,先稳住,我们还是按计划攻城。”操赞许。
正在商量,有人来报:“吕布偷袭,已经占领了兖州!”操大惊。原来,吕布带着董卓的人头投奔南派的袁术,本以为自己是反董的第一功臣,可袁术不接待他,他只好又投北派的袁绍,袁绍虽然接纳了却又要害死他。因为他杀董卓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吕布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有害!
吕布能够躲过暗算,那真的不简单。他没有立足之地,就打起了曹操的主意,乘人不备抢了曹操的地盘。这一事件对于曹操来说,完全是个意外。因为他们能算定二袁不来进攻,却无法料到会突然窜出个吕布来!意外事件从逻辑上是推不出的,曹操手下那么多料事如神的高人,包括被传的很神的郭嘉,没有一个人算出会发生这种事!这就叫倒霉!曹操无家可归了,这个时候,是曹操事业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刻。如果吕布和陶谦合力一夹击,曹操肯定会完蛋!!!
郭嘉说:“正好卖个人情给刘备,退兵回去打兖州。”曹操答应了,就给刘备回了信,退了兵。不是不打你陶谦了,是看在刘备的面子上暂时不打你。
陶谦没有追击曹操,因为前面说过,当曹操一有危险,陶谦还得乖乖地帮他,都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的,打死了曹操,吕布就一定会来打死陶谦的。刘备一封信就退了曹兵,很有面子的。陶谦请大家吃了一顿,刘备坐的上席。陶谦觉得刘备这个人很不错,就说把徐州送给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再三推辞。
陶谦当然知道刘备是不会要的,他的这一举动,从战略上讲,意义非常重大,他表明的立场是:主动结交公孙瓒。注意:只是结交而不是真的白送。公孙瓒与袁术都是反袁绍的,相隔太远,陶谦正好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这样一来,连横不行可以变成合纵。关东联军的格局可以由北中南三派演变成东西两派,西派的袁术公孙瓒陶谦,合力绝对要大于东派的袁绍曹操。
后来,陶谦去世了,刘备就接了陶谦的班,从一个小小的县长直接当上了州长,成为关东联军中的一路诸侯。这一回,刘备赚大了。他也和曹操的起家一样,在各大势力相互竞争制衡的环境下,捞到了自己的立足之本。
刘备从一个草根混成一路诸侯,其间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弱者要成为强者,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机会的产生,一般有三种情况:
1.白送、
2.出错、
3.不得不。
1.
人家白送的,这种机会一般不会碰到。刘备得到徐州也不是陶谦白送的。先说白送那是明显的在试探,导致后来成为事实。
2.
竞争对手不可能白送机会给你,(非竞争对手偶尔有可能),但是对手可能在决策中出现错误。对手的决策一旦出错,就给你制造了机会。这种机会也不多,但比白送的要多。
3.
对手一直没有明显的错漏,理论上不会给你提供空档,但当对手遇到更强大的对手时,出于策略需要,不得不给你提供机会。
这三种机会都不多见,但后两种时有发生。比如:
1.
袁绍得冀州的机会是第二种兼第三种,韩馥出于战略需要,“不得不”把袁绍请到冀州来,来了之后,韩馥决策“错误”,没有及时干掉或控制袁绍,提供了袁绍夺取冀州的机会。
2.
曹操起家的机会,是第三种,西北集团在与关东联军的博弈中,“不得不”给曹操提供机会。
3.
刘备起家的机会,是第三种兼有第一种,陶谦在与各大诸侯的博弈中,欲与公孙瓒结交,不得不给刘备提供机会。
这三种机会的发生,都是说不准的,你不努力,也是有可能遇到的,努力,只是增加遇到的概率而已。所谓努力,其实就是愿意白干。
刘备还是一个草根的时候,为刘焉白干过,为卢植、董卓、朱俊白干过,多数是白干了,没有什么收益,只一次机会就当了县长。后来公孙瓒打董卓,打袁绍,刘备都跟着白干了,也没什么收益,这次来帮陶谦也是白干,但机会出现了。
机会本来就少,草根的机会就更少,只要肯多多白干,总会逮住一次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