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③○:如来佛送给观音的3个紧箍咒的去处

(2015-07-14 18:30:41)
标签:

观音菩萨

红孩儿

妖魔

孙悟空

黑熊精

分类: 西游反解

      

西游③○:如来佛送给观音的3个紧箍咒的去处

《西游记》第8回,如来佛祖让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来取经,菩萨道:“弟子此去东土,有甚言语吩咐?”如来取出锦阑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说:“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又取出三个金QQ,递与菩萨道: 

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那菩萨闻言,踊跃作礼而退。 如来一共给了观音五件宝贝。 袈裟、锡杖,这是指明了给取经人亲用的,所以菩萨不敢贪污。而那三个金QQ,观音则私藏了两个,变成自己的啦。     

如来并没有指明一定要去Q谁的脑壳。因此,如来的指示可以这样理解:    

 1) 用金QQQ神通广大的妖魔,念紧箍咒咒他。    

 2) 让神通广大的妖魔来做取经人的徒弟。    

 3) 取经人的徒弟,只有三个编制的指标。    

 4) 究竟选谁做取经人的徒弟,由观音菩萨自己来安排。      

我们来看观音菩萨是怎么做的:    

第一个金QQ把孙悟空Q住了,送给取经人做了徒弟。

第二个金QQ把黑熊精Q住了,自己带回去帮她看门守山。    

第三个金QQ把红孩儿Q住了,自己带回去做个善财童子。    

观音菩萨用这三个金QQ虽然Q住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妖魔,但她只给了取经人一个,自己却留用了两个。而猪八戒与沙和尚都是玉皇大帝的人,这两个家伙有明显的卧底嫌疑,可菩萨却没有对他们采用什么控制手段。      

三个金QQ的顺序是:金、紧、禁。若按上级指示,这是给取经人徒弟用的,那么,就应该分别套住:猴、猪、沙三人。但是,观音菩萨却套住了:红、空、熊三人。

观音菩萨既然是这样用的这三个金QQ,这就说明了,在观音菩萨的眼里:   

1)红孩儿才是最神通广大的妖魔。     

2)孙悟空与黑熊精也都是比较神通广大的妖魔。     

3)猪八戒与沙和尚还算不上是神通广大的妖魔。    

孙悟空虽然厉害,但也胜不了黑熊精。《西游记》第17回:他两个从洞口打上山头,自山头杀在云外,吐雾喷风,飞砂走石,只斗到红日沉西,不分胜败。两人打成平手。

可见,黑熊精可以抵得上一个孙悟空。而红孩儿差点把孙猴子挂了,菩萨收伏红孩儿时还找李天王借了三十六把天罡刀,李天王当年也没有用这来对付孙猴子,可见红孩儿要比孙悟空要厉害的多。    

《西游记》第42回,后面有一段,让孙悟空看的怕! 当红孩儿被三十六把天罡刀穿住后,菩萨叫她的徒弟木叉赶上去,用降魔杵(有千斤重)如筑墙一般,筑了有千百余下,那妖精,穿通两腿刀尖出,血流成汪皮肉开。好怪物,你看他咬着牙,忍着痛,且丢了长枪,用手将刀乱拔。行者却道:“菩萨啊,那怪物不怕痛,还拔刀哩。”    

 如来佛赐给观音菩萨的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先与孙悟空戴了;禁箍儿,收了黑熊精做守山大神;金箍儿,一直舍不得用,最后收伏了红孩儿。这金箍儿是这三个金QQ里最厉害的一个,一个抵五个,套着红孩儿的头顶,双手与双脚。    

可见,红孩儿要比孙悟空厉害的多! 在观音菩萨眼里,“红、空、熊”这三个才是神通广大的妖魔。     

当然,西天路上肯定还有更加厉害、更加神通广大的妖魔,如果有比观音菩萨法力还大的妖魔,那么,观音菩萨即使有这三个金QQ,恐怕也是收伏不了的,所以在观音菩萨法力可控的范围内,这三个人才是最牛的妖怪!      

现在,我们可以做个简单比较,取经班子假设为两组:     甲组:唐僧,红孩儿,孙悟空,黑熊精      乙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很显然,甲组要比乙组更为得力些。      

 但是,观音菩萨却是选择的乙组,她宁愿让两个有卧底嫌疑的奸细混进来,也不把那两个更加神通广大的妖魔给唐僧! 而是留为己用,好为她做事,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由此可见,在佛门,即使是观音菩萨,也会干雁过拔毛的事。虽然她没按照佛祖的意思办,但她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所以如来佛也就没有追究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