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2-2
(2014-11-07 15:02:41)
标签:
军事孙子兵法作战军队敌人 |
分类: 教程教学 |
九变篇 第八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组织军队,聚集军需,出征时在“汜地”不要驻扎,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可停留,在“围地”要巧设计谋,在“死地”则殊死奋战。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可以不击,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地盘可以不争,有时甚至国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所以,将领能够通晓灵活机变的战术,就算得上懂得用兵。将领不通于灵活机变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懂得地利。治军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因而,聪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有利的条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
要使诸侯国屈服,就要以祸患来威逼它;要使各国诸侯忙于应付,就让它做不得不做的事;要使各国诸侯疲于出动,就用小利去引诱它。
用兵的方法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是要依靠自己有敌人不可攻破的条件。
将领有五种致命的缺点: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浮燥易怒,刚忿偏急,可能被敌人凌侮;矜于名节,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过于仁慈,可能导致烦扰。大凡这五点,都是将领素质的缺陷,也是用兵的大害。军队覆灭、将帅被杀,必定由这五种因素所引起,是不能不清楚认识的。
行军篇 第九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歙歙,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
孙子说:领兵作战,判断敌情,应该注意:穿越山岭,应临近谷地行进,驻扎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已据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处置的办法。渡水一定要在离水流稍远的地方驻扎,敌人渡水而来,不要在水滨迎战,让敌人渡过一半还有一半未渡时攻击,这样才有利;想与敌人交战,不要靠近水边而迎敌;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对军队的处置方法。穿越盐碱沼泽地带,一定要迅速通过,切勿停留;如果在盐碱沼泽之地与敌遭遇,一定要依傍水草而背靠树木,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处军的原则。在旷野,要驻扎在平坦地面,右边依托高阜,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区处置军队的原则。以上四种处军的好处,就是黄帝战胜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处而避开阴暗之处;靠近生长水草的地方,驻扎干燥的高地,军队就不发生任何疾病,这才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处,一定要驻扎在它的阳面,且右边依托着它。这是用兵的有利条件,是地形给予的资助。上游下雨,河中必有水沫漂来,若想过河,一定等水沫消定以后。凡地形中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情况,一走要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方远离它,让敌方接近它;我方面对着它,敌方背对着它。军队行进中,遇到艰难险阻之处,长满芦苇的低洼地,草木茂密的山林地,必须谨慎地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奸细伏兵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安静,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来挑战的,是想诱我前进;敌人舍险而居平易之地,一定有它的好处或企图。前方许多树木摇动,那是敌人荫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下必有伏兵;野兽惊骇,是大军突袭而至。尘埃飞扬而高冲云间,是战车来临;尘埃飞扬低而广,是敌人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曳柴而走;尘上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使者卑谦而加紧备战的,那是企图向我进攻;敌人使者言辞强硬而先头部队又向前逼进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兵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诱我前往;敌军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群鸟聚集在敌营上空,营地必已空虚;敌军夜有呼叫者,是因为军心恐慌;敌军纷乱无序,是敌将没有威严;敌旌旗乱动,是敌营阵已乱;敌军吏忿怒,是太烦倦之状,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军中没有悬着汲水器,决心不返营舍的,那是敌军准备突围;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了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处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敌将先对士卒暴虐,后又畏惧士卒叛离的,那是愚蠢到极点的将领;带来礼品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人盛怒而来,却久不交战又不撤离,必须仔细审察,摸清敌人的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多就好,只是不能恃勇轻迸,能够同心协力,准确地估计敌人,战胜敌人即可。没有远虑而又轻视敌人的,必然会被敌人所擒。
士卒还未亲附即加以处罚,那么士卒必走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归附而法纪不施行,那么这样的士卒就不堪使用。因此,要以政治、教令教育士卒,要以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才是一支攻无不克的队伍。平时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听服;平常不严格教令士卒,不执行法纪,不取信于士卒的,士卒就不服。平素的命令信实有征,与士卒们相处融洽,就可与之共生死。
地形篇 第十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的、有挂的、有支的、有隘的、有险的、有远的六种形式。我军可以往,敌军可以来的地形叫做通;在这种地形作战,应先占领高地,利粮道,这样就十分有利。可以前进,难以后退的地形叫做挂。在挂地形上作战,敌人无备,我军突然攻击,就可获胜利;若敌人有所准备,出击又不能取胜,加之难以返回,就很不利了。我出击条件不利,敌人出兵也不利,这种地形叫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即使以小利诱我,亦不能出击,而应首先率军撤退,待敌人出击一半时而反攻,可获胜利。在两山间有狭窄通谷的隘形地区作战,如果我先占领,一定要在隘口而布兵以待敌;若敌人先占据隘口,陈兵据守,就不要去打;如果敌人只占据了隘口的一部分,并未布兵阵全部封锁,则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作战,如果我先占据险地,一定选择高阳之处来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险地,就率军离去,不要仰攻敌人。在远形地区作战,双方地势均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就不利。以上六个方面,是利用地形的原则,掌握这些原则,是将帅所必备的因素,不能不认真地加以研究。
军事上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不是天时地形的灾害,实是主将的过失。凡是地势均同而以一击十的,必然败逃,这叫做走兵。士卒强悍,军官懦弱,指挥松弛,叫做弛兵。军官强悍,士卒懦弱的,战斗力必差,叫做陷兵。部将怨怒,不服从指挥,遇敌忿然擅自交战, 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而加以捧制,必然崩散,叫做崩兵。将领无能,不能严格约束部队,教导训练没有明确的理论、方法,官兵关系紧张混乱,陈兵布阵杂乱无章,叫乱兵。将领不能判断敌情,用少量军队抵抗敌军主力,以弱击强,行阵又无精锐的前锋,叫做北兵。这六种情况,都是取败的道理,是将领们至关重要的责任,不能不认真地加以研究。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制定取胜方略,考察地形的远近、险易,这些是主将必须履行的职责。知道这些因素而指挥作战的人必胜,不懂得这些而指挥作战的人必败。所以从战争的道理上看,必然会胜利,就是说君主下令不战,主将一定要战也可以;如果按战争实况的发展,无胜利条件,虽国君说一定要打,也可以不打。总之,进攻敌人不求虚名,撤退防守不避罪名,只知道保护人民,有利于君主,才是国家的栋梁。
看待士卒如同关心婴儿一样备至,就可以同他们共赴深渊;看待士兵如同亲生儿子,就可以与他们同生死、共患难。如果溺爱战士却不能使用他们,违法乱纪而不能惩治,就如同娇惯的儿子,是不可用以打仗的。
知道我方的士卒可以进攻,而不知敌方不可以攻击,胜利的可能仅为一半;知道敌方可以进攻,而不知我方士卒不可以进攻,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方可以进攻,知道我方士卒可以进攻,但不知道地形不利于作战的,有一半胜利的可能。所以知道用兵的人,他的行动准而果断,他的举措随机应变,变化无穷。因此,了解对方又知道自己,胜利就会不断;通晓天时地利,胜利就会无穷无尽。
九地篇 第十一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
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国不远而能够轻易返回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而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往的地区,叫做“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毗邻,谁先得到它就可以获得其他诸侯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遥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否则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要作战,处于轻地就不该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能使行军队伍中断,进入衢地就应该主动与诸侯结交,深入重地就要抢夺粮草,碰到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法脱险,处于死地就要背水一战。
古代所谓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不对不能相互接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长官与士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之间无法相互扶持,士卒离散难以集中,集合起来也不能统一行动。至于我军,则是有利就打,不利就不打。试问:“敌人兵员众多而且又阵势严整地向我方发起进攻,我方该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重要的地方和最重要的物资,这样敌人就会听从我们的摆布。”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经由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火攻篇 第十二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全军之道也。
译文
孙子说: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用间篇 第十三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文
1、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
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
2、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3、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乡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真情败露,我间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4、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奖赏的,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凡是要攻打的敌方军队,要攻占的敌方城市,要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5、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倩,就能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6、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组织军队,聚集军需,出征时在“汜地”不要驻扎,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可停留,在“围地”要巧设计谋,在“死地”则殊死奋战。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可以不击,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地盘可以不争,有时甚至国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所以,将领能够通晓灵活机变的战术,就算得上懂得用兵。将领不通于灵活机变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懂得地利。治军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因而,聪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有利的条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
要使诸侯国屈服,就要以祸患来威逼它;要使各国诸侯忙于应付,就让它做不得不做的事;要使各国诸侯疲于出动,就用小利去引诱它。
用兵的方法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是要依靠自己有敌人不可攻破的条件。
将领有五种致命的缺点: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浮燥易怒,刚忿偏急,可能被敌人凌侮;矜于名节,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过于仁慈,可能导致烦扰。大凡这五点,都是将领素质的缺陷,也是用兵的大害。军队覆灭、将帅被杀,必定由这五种因素所引起,是不能不清楚认识的。
行军篇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歙歙,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
孙子说:领兵作战,判断敌情,应该注意:穿越山岭,应临近谷地行进,驻扎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已据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处置的办法。渡水一定要在离水流稍远的地方驻扎,敌人渡水而来,不要在水滨迎战,让敌人渡过一半还有一半未渡时攻击,这样才有利;想与敌人交战,不要靠近水边而迎敌;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对军队的处置方法。穿越盐碱沼泽地带,一定要迅速通过,切勿停留;如果在盐碱沼泽之地与敌遭遇,一定要依傍水草而背靠树木,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处军的原则。在旷野,要驻扎在平坦地面,右边依托高阜,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区处置军队的原则。以上四种处军的好处,就是黄帝战胜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处而避开阴暗之处;靠近生长水草的地方,驻扎干燥的高地,军队就不发生任何疾病,这才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处,一定要驻扎在它的阳面,且右边依托着它。这是用兵的有利条件,是地形给予的资助。上游下雨,河中必有水沫漂来,若想过河,一定等水沫消定以后。凡地形中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情况,一走要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方远离它,让敌方接近它;我方面对着它,敌方背对着它。军队行进中,遇到艰难险阻之处,长满芦苇的低洼地,草木茂密的山林地,必须谨慎地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奸细伏兵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安静,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来挑战的,是想诱我前进;敌人舍险而居平易之地,一定有它的好处或企图。前方许多树木摇动,那是敌人荫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下必有伏兵;野兽惊骇,是大军突袭而至。尘埃飞扬而高冲云间,是战车来临;尘埃飞扬低而广,是敌人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曳柴而走;尘上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使者卑谦而加紧备战的,那是企图向我进攻;敌人使者言辞强硬而先头部队又向前逼进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兵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诱我前往;敌军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群鸟聚集在敌营上空,营地必已空虚;敌军夜有呼叫者,是因为军心恐慌;敌军纷乱无序,是敌将没有威严;敌旌旗乱动,是敌营阵已乱;敌军吏忿怒,是太烦倦之状,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军中没有悬着汲水器,决心不返营舍的,那是敌军准备突围;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了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处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敌将先对士卒暴虐,后又畏惧士卒叛离的,那是愚蠢到极点的将领;带来礼品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人盛怒而来,却久不交战又不撤离,必须仔细审察,摸清敌人的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多就好,只是不能恃勇轻迸,能够同心协力,准确地估计敌人,战胜敌人即可。没有远虑而又轻视敌人的,必然会被敌人所擒。
士卒还未亲附即加以处罚,那么士卒必走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归附而法纪不施行,那么这样的士卒就不堪使用。因此,要以政治、教令教育士卒,要以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才是一支攻无不克的队伍。平时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听服;平常不严格教令士卒,不执行法纪,不取信于士卒的,士卒就不服。平素的命令信实有征,与士卒们相处融洽,就可与之共生死。
地形篇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的、有挂的、有支的、有隘的、有险的、有远的六种形式。我军可以往,敌军可以来的地形叫做通;在这种地形作战,应先占领高地,利粮道,这样就十分有利。可以前进,难以后退的地形叫做挂。在挂地形上作战,敌人无备,我军突然攻击,就可获胜利;若敌人有所准备,出击又不能取胜,加之难以返回,就很不利了。我出击条件不利,敌人出兵也不利,这种地形叫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即使以小利诱我,亦不能出击,而应首先率军撤退,待敌人出击一半时而反攻,可获胜利。在两山间有狭窄通谷的隘形地区作战,如果我先占领,一定要在隘口而布兵以待敌;若敌人先占据隘口,陈兵据守,就不要去打;如果敌人只占据了隘口的一部分,并未布兵阵全部封锁,则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作战,如果我先占据险地,一定选择高阳之处来等待敌人;如果敌人先占险地,就率军离去,不要仰攻敌人。在远形地区作战,双方地势均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就不利。以上六个方面,是利用地形的原则,掌握这些原则,是将帅所必备的因素,不能不认真地加以研究。
军事上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不是天时地形的灾害,实是主将的过失。凡是地势均同而以一击十的,必然败逃,这叫做走兵。士卒强悍,军官懦弱,指挥松弛,叫做弛兵。军官强悍,士卒懦弱的,战斗力必差,叫做陷兵。部将怨怒,不服从指挥,遇敌忿然擅自交战, 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而加以捧制,必然崩散,叫做崩兵。将领无能,不能严格约束部队,教导训练没有明确的理论、方法,官兵关系紧张混乱,陈兵布阵杂乱无章,叫乱兵。将领不能判断敌情,用少量军队抵抗敌军主力,以弱击强,行阵又无精锐的前锋,叫做北兵。这六种情况,都是取败的道理,是将领们至关重要的责任,不能不认真地加以研究。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制定取胜方略,考察地形的远近、险易,这些是主将必须履行的职责。知道这些因素而指挥作战的人必胜,不懂得这些而指挥作战的人必败。所以从战争的道理上看,必然会胜利,就是说君主下令不战,主将一定要战也可以;如果按战争实况的发展,无胜利条件,虽国君说一定要打,也可以不打。总之,进攻敌人不求虚名,撤退防守不避罪名,只知道保护人民,有利于君主,才是国家的栋梁。
看待士卒如同关心婴儿一样备至,就可以同他们共赴深渊;看待士兵如同亲生儿子,就可以与他们同生死、共患难。如果溺爱战士却不能使用他们,违法乱纪而不能惩治,就如同娇惯的儿子,是不可用以打仗的。
知道我方的士卒可以进攻,而不知敌方不可以攻击,胜利的可能仅为一半;知道敌方可以进攻,而不知我方士卒不可以进攻,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方可以进攻,知道我方士卒可以进攻,但不知道地形不利于作战的,有一半胜利的可能。所以知道用兵的人,他的行动准而果断,他的举措随机应变,变化无穷。因此,了解对方又知道自己,胜利就会不断;通晓天时地利,胜利就会无穷无尽。
九地篇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
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国不远而能够轻易返回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而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往的地区,叫做“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毗邻,谁先得到它就可以获得其他诸侯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遥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否则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要作战,处于轻地就不该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能使行军队伍中断,进入衢地就应该主动与诸侯结交,深入重地就要抢夺粮草,碰到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法脱险,处于死地就要背水一战。
古代所谓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不对不能相互接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长官与士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之间无法相互扶持,士卒离散难以集中,集合起来也不能统一行动。至于我军,则是有利就打,不利就不打。试问:“敌人兵员众多而且又阵势严整地向我方发起进攻,我方该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重要的地方和最重要的物资,这样敌人就会听从我们的摆布。”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经由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火攻篇 第十二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全军之道也。
译文
孙子说: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用间篇 第十三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文
1、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
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动乱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
2、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3、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乡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真情败露,我间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4、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奖赏的,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凡是要攻打的敌方军队,要攻占的敌方城市,要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5、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倩,就能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6、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