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高效教学策略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2014-10-19 20:48:31)
标签:
教育 |
立项号:2014XAGH150
课题:初中文言文高效教学策略与研究
负责人:翁燕
所在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太白校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讲究文言文有效教学是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的需要。
2、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语文学科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进行的。结合我校语文教学改革实际,主张通过“教学改革,培养能力,拓展深化,提高素养”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提高个人素养,吸取文言文的精华;同时提高现代汉语水平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
1、提高学生文言能力的研究通过构建文言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研究,改变条块分割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文言作品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学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2、分析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出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研究并形成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评价方案。通过初中古诗文教学拓展的“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推动“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研究的进展,全面提高学生文言素养,激发更多的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文化”的创造。
三、研究内容
1、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通过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等。学习心理学发面的理论,研究了解初中学生身心特点,记忆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
2、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文言的阅读理解能力。
(1)导入: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2)诵读:通过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大致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技巧和规律。采用通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重音、语速)与精读(字斟句酌、质疑释疑)相结合;美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与品读(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相结合。
(3)理解: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有计划地识记和分辨文言常用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理解相关的文言、文学和文化常识。品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探究课文中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
(4)拓展: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下逐步增多自学的因素,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5)评价:通过试卷检测,朗读比赛,短剧表演赛,文言知识比赛等形式来建立学生“亲近文言文”成绩卡,记载学生各项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向家长通报。
四、研究创新之处
1、寻求文言教学的探究点,建立文言文教学的模式。改变固有的文言文教学的先导入,后字词,再作者介绍,然后朗读逐句翻译等模式,可创见性的将教学模式的五要素即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组合、操作程序等五个因素互相联系,有机的组合。以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自主创新合作的理念,以探究点为突破,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
2、教学创新研究探索
⑴、绘画体味意境。讲文言文,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意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笔画下来。如《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等,让学生把古诗歌的背景或内容发挥想象画下来,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会更深刻地把握意境,也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思。
⑵、多媒体营造意境。多媒体借助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成为文言文阅读与教学的翅膀和动力。让多媒体走进课堂,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观沧海》,荧屏上苍茫的大海,黑耸的礁石,低飞的海鸟,音响里低沉的海潮声,浑厚男中音的吟诵声,将学生一下子带到了激越澎湃的大海边,穿越时空,似乎也感受到勒马碣石山的曹操豪迈博大的胸襟。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播放演唱版的同名文言文,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也就背会了古诗文,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⑶、课本剧、辩论、口头作文等加深理解。教《唐雎不辱使命》,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并制作简单的小道具。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把秦王的盛气凌人、阴险狡诈、外强中干、先倨后恭和唐雎的勇敢沉着、不卑不亢、不畏强暴、正义凛然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很深。学习《伤仲永》,让学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进行口头作文,同学们联系自身实际,感触很深。又让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石壕吏》。这些,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了所学知识,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高涨。
五、研究思路
研究过程和步骤
1、准备阶段:2014.9-2014.12
2、研究实施阶段:
2014.12-2015.3
2015.3 -2015.6
2015.6-2015.9
2015.9-2015.12
2015.12-2016.3
3、检测评价阶段:2016.3-2016.6
4、总结阶段:2016.6-2016.9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将参考国内文言文教学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归纳分析。
2、问卷调查法。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厌学的原因。研究原因,探讨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3、个案研究法。借助课堂实录和教师的日志资料进行个案研究,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教学效果。
4、行动研究法: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研究策略,改进研究方法,创新探索文言文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5、经验总结法:通过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寻找出符合新课改理念与精神的的有效的文言文微观教学模式。
七、预期研究成果
1、预期成果:形成成果报告一份,科研论文至少三篇,教学案例六例。
2、预期效果:
(1)、学生逐渐接受并喜爱中国古代文化,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学会分类积累文言知识,课堂积极主动、互助合作,课外有兴趣去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篇目,把握文意,疏通文路,能轻松自如的应对文言文的检测。
(2)、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艺术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校本研修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八、研究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保障
翁燕:负责召开会议与人员分工
刘莎:负责激趣导入。
周楠:精美诵读的具体实施。课堂实录的图片资料。
杨帆:负责翻译理解解,制作“文言文积累卡”,“亲近文言文成绩卡”。
肖婷:负责研究学生课堂品析探究能力,学生表演相关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