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听课评析(2016.10.25)
(2016-11-07 10:31:43)字理渗透品字析词
——《秋天》听课评析
高老师在这节课中,引导孩子在观察中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生字带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师生对读来调动学生的识字读书热情。那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在导入课题时,高老师利用秋天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孩子感受秋天的特征,我认为这个图片的选择应该更丰富一点,不能仅仅涉及到风景,再加上燕子,果实,人们服装的变化会让孩子的初步感受更深一些,这样就更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景色的变化,事物的变化,人物的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外,教学“秋”这个字,孩子们说利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忆,禾加火就是秋天的秋了,那老师就可以进一步问:为什么秋天的“秋”会有火呢?启发学生的思维,顺势带出“秋”的字理:秋,古时候春耕时人们要灼烧龟甲卜算一下秋天的收成如何,到了秋收时节,看看谷物收成是否如龟卜预言的结果。所以古人在造“秋”这个字时有禾,有火。接着又可以说:秋天在现代指的是一个季节,你还知道哪些季节?这样就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积累起来了。
涉及到字理的还有一个字“片”。讲到“一片”时就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和“一片片”作比较,利用“片”的字理让孩子感受“片”的意思,“片”的古文字就像一分为二的木片,所以“片”的本义是平而薄的物体。讲完字理,老师就可以说:“我们还可以说一片什么?”我认为只有这样识字教学才有渊源,才有深度,才有广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我们要将识字教学置于一定的课文情境中,通过字理识字、加一加、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落实“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看课文的插图,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积累丰富的词语,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机会。
其次,生字的教学应该注意区分易混字,多意字。如:“气”孩子在说的时候就说到了汽油,老师应顺势讲清楚,气和汽的区别,可以在教学准备时,准备填空题,(天气)(汽水)(空气)(汽油),除了区分字形,还可以在组词中感受字义的不同,如:生气,客气。如果,识字教学能结合生活进行语言训练就更好了,如:“树叶”老师可以在PPT上出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让学生感受秋天到了,树叶也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样,识字教学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就更扎实有效。
还有,朗读指导要明确,细致,关注个别学生,尽量做到少齐读。如:学生读课文时要明确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再检查学生朗读时,点出易错点,如:第1自然段,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第2自然段“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读第3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我认为这样的朗读指导具有针对性。
总之,渗透字理可以让识字更有趣,朗读指导可以让课堂更有味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是否合适,有待商榷。
听《秋天》所思所感
一年级教学,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课文作为载体,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陶冶了孩子的情操,让孩子在学习中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高琼老师格外注重孩子的识字,通过卡片认读,闯关游戏,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力争让孩子们掌握课本上的新生字,真是下足了功夫。不过,我有些小想法,识字教学的目的是认识这些新字,那认识完了就可以圈句号了吗?不全然是这样吧,我们是不是要教会孩子怎么用这个新字?那就可以给这些字找朋友,说成连缀的句子,以此锻炼孩子的说话能力,语文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另外,识字的过程中,如果仅限于这几个字,那是不是课本抛砖引玉的作用就淡了?可不可以以木字旁为砖,引出和木有关的树,这样是不是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生活阅历?其次,这些字可不可以分类进行识记?有些是独体字,有些是左右结构的字,分开来,更能帮助孩子有目标。这是识字方面,字认识了,课文有那么美,是不是应该指导朗读一部分呢?甚至某个句子,让学生有意识,我读书的时候不光能都对,还能读得有感情.我还有一些困惑,课中操的插入能不能更高效一些?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浅酌之见,感谢高琼老师给我指引了课文教学的方向,谢谢。
(市二实验
《秋天》听课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教学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例如“树”“叶”的教学,将部首教学与生字教学结合起来,渗透了根据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在学习“飞、大、片”时,通过做动作、说反义词和回忆儿歌等不同方法增强了生字在学生头脑中的整体印象。
巧妙的识字教学方式,解决了识字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通过转换学习角度,降低了识字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的熏陶下,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会越来越喜欢汉字,并能逐渐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进而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秋天》听课评析
今天上午,我认真聆听了高琼老师执教的描写秋天的小散文《秋天》。总体来说,感觉整节课的流程很清晰,认读生字-------朗读课文------说话训练------指导书写。针对本节课,想从以下几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低年级段,重点就是识字、写字教学,高老师在教学认读生字时,做的比较到位,先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类,通过归类识字,再总结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由于这是第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识字方法,为以后的识字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低年级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所以,教师面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准确,如:“了”这个字的读音,只有两个读音,一个念“le”,一个念“liǎo”,没有“lè”这个读音,有几个孩子都读得不正确,但是高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纠正错误,这样就给孩子一种误导。所以,我认为,课堂上,我们老师应该认真听取每位学生的发言,精彩的表扬,错误的应该及时给予纠正。
三、
1、书写带拼音的汉字应该是先写拼音,后写汉字。2、生字的认读,我认为不易齐读,因为学困生并不是都能掌握,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形式多样化,那么这节课不会死气沉沉,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3、老师出示的生字卡片应该带上田字格,章显汉字的规范性。4、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较少。低年级段,除了识字、写字,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要想上好这一节课,需要我们老师下功夫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上出学生喜欢的语文课。
(区实验小学
《秋天》听课评析
今天听了黄老师讲的《秋天》,回想自己对识字教学的做法与认识,说一说对本节课的看法。
黄老师的课堂“认读生字、口头组词、拼音节、读课文、练说话”,设计的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并且其中的几个环节也让人回味:如认读生字,黄老师一个一个的把生字出示,让孩子一遍一遍的认读,加深了印象,并且告诉孩子象“叶、树、秋”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字,像“大、气”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来识字,让孩子们在识字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理可据。
教学拼音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在短暂的时间里,能熟练地掌握拼读,确有一些困难,所以这就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地练习、强化,只有在这样不断地练习强化中,学生才能熟练地掌握拼读。
另外,练习说话这一环节,我也觉得设计的很好,因为美丽的秋景图,不但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而且如果引导好的话,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的一个练习,优美的景是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的,学生欣赏着美景,感受着优美的文字,想必也是一件乐事。
语文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在于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表达,注重孩子语感的培养”。所以,我觉得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孩子的语言训练有点儿欠缺,课堂效率有待提高。
《秋天》听课评析
10月25日上午,我在五一路小学听了高琼老师讲的《秋天》一课。《秋天》是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刚刚结束了拼音的教学,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把它丢掉,学习拼音的目的是为了认字识字,而课文则为学生认字识字提供了环境,学生更多地认字识字还是应该从课外,从生活中。
高老师在这节课上运用了大量关于秋天的图片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并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开始用图片导入新课,中间用图片帮助理解课文,最后用图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但是,虽然这节课运用了大量秋天的图片,却又没能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进行口语交际。高老师也只是让学生看图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并没有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观察和体会,这点是非常可惜的。
这节课在新课讲授环节,按照字—词—句—课文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并设计了闯关游戏:第一关——生字,第二关——词、句,第三关——课文。在讲生字时,渗透了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学生观察本课生字并进行归类。而除了这两种识字方法以外,其它的生字讲解有点混乱,应该如肖老师所说的:学生都会的不要再讲,应该抓住个别多义字,让学生练习组词、说话,从而达到积累词汇、语言的目的。
最后的指导写字环节,高老师指导得很到位,她也吸取了前几节课后肖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改进:出示握笔姿势图片,强调写字姿势口诀,指导写字时田字格上下左右都留空,讲得很细致,这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提高识字效率
(柳江路小学
《秋天来了》听课评析
《秋天来了》从文体来说,是一篇散文,所谓散文,即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语言的优美。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散文这个概念太过深奥,而一年级教学又主要从识字和写字入手。当大量的识字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我们又如何将语文的美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这个问题在听完这节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后一直困扰着我。
这节课,老师比较注重识字方法的教授,也将识字当成了授课的重点,在朗读课文时,老师有范读,可这种程度的范读远远不够,孩子们并没有在这节课上学会如何美美的读课文,更没有真正感受到课文中那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塑造的这幅秋天美景图。正因为感受不到美,所以孩子们在读课文时没有任何的感情,甚至还存在拖长腔的现象。所谓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无非是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但如果孩子内心没有情感的共鸣,又如何读出来呢?即使有声调的变化,即使有轻重的不同,也只是朗读技巧的生搬硬套而已。
如何指导一年级孩子朗读,如何让生活经验与生活经历并不丰富的孩子体会到课文中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是困扰我的难题,也是我目前想要探索的方向。
(区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