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三大农业区域——中部平原与东部沿海、西部特征比较

(2015-07-20 16:01:20)
标签:

农业区域

中部平原

东部沿海

西部农业

三农发展战略

分类: 自然-生物探究实验
  中国三大农业区域分片的原则是:(1)以县域为基本单元。(2)物以类聚原则。主要以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经济、农业与农作制的综合相似性为依据,不拘泥于某一单项(如位置或地貌)的限制。例如,四川盆地不因位置在中原之西而划入西部片,因为它的地貌、气候、农业与农作制的综合相似性具有中部平原片的特征。其中,中部地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缺乏,是中国“三农”问题相对集中、突出的地区。
(一)中部平原片农业区域

  北起东北大平原、黄淮海平原,南至长江上中游平原(含四川盆地)与江南丘陵。涉及黑、吉、辽、冀、鲁、豫、鄂、湘、赣、皖、川、渝的大部,以及陕、晋、浙、闽、粤、桂的一部分,共1438县。土地面积26400km2,占国土的1/4强。

  1、农业要素 此片自然条件与农业要素禀赋较好,但农村经济条件较差。
  位置:地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农业的中心地位与“中原”地带,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基地。
  地貌:平原地貌是本片的主体,中国的三大平原,即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三江平原与松辽平原)、长江中游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的主体均在本片,还有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这些平原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构成了我国农业的精华所在。
  与平原相间的还有海拔约为300-500米的丘陵以及部分700-1400米的低山,在丘陵低山间有众多的河谷盆地,也是本片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属季风气候区,光温水配合良好,雨热同季。北部为半湿润温带、暖温带南部为湿润北、中亚热带。气候适当于各种作物与林木的生长,长城以南,≥10℃积温在4000℃以上,可实行一年二熟,长江以南地区≥10℃积温5000℃以上,可实行水田二熟三熟制。
  植被:原始自然植被为森林,从东北的落叶阔叶针叶林到长江以南的常绿阔叶林。当前,绝大部分平原自然植被已被开垦为农田,丘陵山区仍以林为主。
  生态:总体上是比较好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干旱、洪涝、盐碱、沙、瘠薄等问题有较大改善,但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如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
  社会与经济:本片的特点是人口多、农业发达但经济欠发达。总人口66180万人,占全国的57%,每平方公里有251人,是全国平均的2倍。大中城市多,交通发达。农业人口5亿,占全国的58%。
  本片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对全国贡献甚大。但农业人口的平均净收入为1809元,比全国平均还略低,只为东部沿海片农业人口平均收入的56%,凸现了“高产穷县”的怪现象。

  2、土地利用
  2.64亿公顷土地面积(占全国1/4)中,耕地、林地、草地各占20%、36%和7%。
  耕地5267万公顷,占全国的的55%,人均耕地0.08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80%,人多耕地少仍是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由于实行多熟制,实际上人均播种面积达0.14公顷。
  人均耕地最多的是东北区,达0.23公顷多,潜力最大。平原耕地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限制因子少,生产力较高,不少农田年粮食亩产已达吨粮。部分的丘陵坡地旱、瘠、薄、酸、水土流失等较多。

  3、集约度
  本片投入产出的特点是,农业投入不低,农产品产出较高,农业贡献大,但经济产出却较低、农民收入低。也即,农作制的集约度较高,但效益不高。
  在各种投入中,水肥农机投入均属中等偏上,灌溉面积2668万公顷,占本片耕地面积的一半,占全国灌溉面积的59%;每公顷化肥投入499公斤,比全国平均高出24%;每公顷农业机械动力拥有量为6千瓦,属全国平均水平,机械化作业率尚不高,大致占1/3左右;农业劳动力尚有大量剩余。
  农产品产出高。每公顷播种面积粮食单产4614公斤,按耕地面积年单产8121公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总产3145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65%,肉类总产3911万吨,占全国肉总产61%。人均占有粮475公斤,为全国平均的115%,比东部沿海片高出46%,人均肉59公斤,比全国平均高出7%。
  可见,这片既是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肉类生产的主要基地,又是粮肉唯一向东片与西片的输出地。东北区人均粮食占有量885公斤,是当前与未来最大的余粮区。据研究,1997年,东北、华北、华中三区余粮4000万吨,是国内缺粮地区的主要供应者。
  但是,本片的农业经济效果不高,农民收入尚低。2000年全片农业总产值8505亿元,占全国的55%,农业人口平均只合1658元,只等于东部沿海片6354元的1/4。农业人口人均净收入只有1809元。

  4、农作制结构
  农业比重大、农民收入低,这个现象与农作制结构有显著的相关性。
  从农村产业结构看,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以辽吉黑冀鲁豫皖赣湘鄂十省为例,2000年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2006元,其中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工资性收入只占30%,而以农牧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占70%。与东部沿海片恰好相反。
  从农业生产结构看,在农业总产值中,附加值较低的种植业占57%,畜牧业占32%,林业4.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附加值较高的渔业只占7%,比东部沿海片的28%低21个百分点。
  在种植业中,传统的大宗粮、棉、油等作物占绝对优势,而附加值高的蔬菜、水果等则比重偏低。此外,农产品加工业不够发达,外向型农业比重低,产品优势尚未转换成经济优势。

  5、农作制类型
  传统的粮猪型农作制仍是主体。1949年以来,本片的农业生产条件、投入集约度与土地生产力已有较大的提高,机具、化肥、水利、科技、信息等现代农业手段正在加强,农产品的商品率有所增加,传统的牛耕、人插秧的现象正在减少。但总体上,本片的农作制尚未脱离传统自给型农作制阶段,表现为半机械半人畜力、半商品半自给、规模小而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
  在农作制类型上,多数平原地区以传统的灌溉农牧结合多熟集约制为主体,种植指数高达176%,东北则实行雨养半机械化的一熟制为主。含有现代化内容的渔作制、种植园制、设施园艺制、外向型农作制、农产品加工、专业规模经营等都相对较弱。

  6、存在问题与三农发展战略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见,以三大平原为主他的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的命脉和主要生产基地,地位十分重要。
  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化生产的矛盾。由于以农户经营单位规模过小,户均只有六亩地左右,而且还分散成七八块田。因而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生产率甚低,农民收入甚低。
  第二,粮食生产与非粮经营的矛盾。粮食附加值低,农业结构单一地以粮猪为主,缺少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业和二三产业。另一方面,本片又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基地,粮食面积削减势必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个矛盾十分尖锐。
  三农发展战略:
  第一,要明确中部平原片为基础农产品优势区,确定它在国家农业与粮食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东北平原)并从认识上、政策上、经济上、法律上加以支持与保护。
  必须从协调城乡关系、东中西地区关系、粮食与非粮食生产关系出发,大幅度增加对中部平原的农业投入,争取在15-20年期间使农民的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1/2。
  第二,将中部平原建设成为国家的粮食与商品生产食基地,将传统农作制逐步向现代农作制过渡。为此,要保护耕地,改善农田与农业基础条件,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加强专业化生产,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走适合国情的农工商一体化经营,集约化与可持续化兼顾的道路。
  第三,在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积极发展多样化生产与经营,增加附加值高的优质作物与动物生产。利用冬闲田、丘陵坡旱地增加水果、蔬菜、牧草饲料、经济作物等。

(二)东部沿海片农业区域

  北起辽东湾,经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至北部湾的沿海平原。涉及辽、冀、鲁、苏、沪、浙、闽、粤、桂的部分沿海县市以及海南岛、台湾岛(暂缺)的全部,共514县级行政单位。横向的伸展范围,原则上是遇山即止。土地面积6091km2,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

  1、农业要素 此片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三片中是最好的,但人均水土资源缺少。 位置: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国内外农产品交流的枢纽。
  地貌:以平原为主。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的沿海部分,以及东南丘陵山地狭长的山前沿海平原部分。
  气候:从北到南均属季风气候区,并受海洋的调节。由北向南为半湿润暖温带与湿润亚热带。雨热同季、光温水配合良好,有利于多种作物与林木的生长与多熟制。
  经济:人口众多、经济较发达。城市与港口密集。片内2000年总人口26448万人,占全国的23%,人口密度达434人/km2,为全国平均(121人/km2)的3.6倍,其中农业人口1.9亿人。
  农业人口人均净收入(注:不是“纯收入”,即不包括外出劳务收入)3226元,在全国三大片中是最高的,是中部平原片1809元的1.8倍,是西部高原片1211元的2.7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活跃,全国绝大部分农产品的出口与进口是通过本片的沿海港口进行的。上世纪末,我国进口与出口5亿美元以工农产品的省份均集中于沿海。
  生态:本片自然条件好,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少。但随着人口经济的发展,水生态问题突出,水体污染严重,一些城乡水资源紧缺等问题日益激化。

  2、土地利用
  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6%。土地中耕地、林地与草地分别占全国的15%、8%与2%。人多耕地少是本片的重要特点,人均耕地只0.055公顷,只为全国平均的1/2。耕地质量较好,平坦、耕层深厚,生产力较高。

  3、集约度
  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是本片农作制的特色。集约农作制的三大支柱,即灌溉、化肥、农机的投入水平均较高。水利建设好,大部分耕地可灌可排,稳产高产,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占69%;化肥、农机的投入也是三个片中最高的,每公顷化肥施用量为620公斤,等于全国平均的1.4倍,每公顷农业机械动力为9.1千瓦,为全国平均的1.66倍。
  在投入高的同时,产出效率也是全国最高的。每公顷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平均4641公斤,而每公顷耕地面积粮食年单产高达8679公斤,为西部高原片的1.93倍。
  全片土地与耕地只占全国的6.3%与15%,而农业总产值达4678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31%,以农业人口平均的农业总产值为6354元,等于中部平原片(1658元)3.8倍,等于西部高原片(1147元)5.5倍。从而农业人口人均净收入3226元,相当于中西部的两倍多。 

  4、农作制结构
  本片农业经济效益较高与农作制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从农村产业结构看,本片除一产业外,农村二三产业较发达,农产品加工业、外向型农业、服务业已有初步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中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占63%,主要从事农牧业家庭经营的只占31%,而全国平均数恰好相反,即工资性收入占31%,家庭经营收入占63%。
  从农业生产结构看,发展多样化经营,尤其是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是其重要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相应为48%,22%,2%,均低于全国的相应水平,唯有渔业产值特别高,等于全国平均的2.3倍。
  在种植业中,园艺作物比重大,蔬菜占总播种面积的1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3%)56%,果园面积高达279万公顷,占全国果园面积的31%,相当于本片耕地面积的19%。
  经济作物中,棉花、花生、甘蔗等也是重要产区。畜牧业生产以猪为主,牛次之,鸡、鹅、鸭等禽类甚多。

  5、农作制类型
  本片农作制的特点是集约度高、种植指数高(187%)、效益高、农作制类型多样化。集约多熟农牧禽渔混合制是主体,辅之以渔作制、设施园艺制、种植果园制、外向型农作制、城郊农作制以及林农混合制等。
  大多数农田实行人工灌溉,施肥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正在推广中,已达到半机械化水平。
  农作制的经营仍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主体,公司加农户、合作经营、专业户种植与养殖等正在逐步推行中。延续二千年的传统农作制正在准备条件逐步向现代农作制阶段过渡。

  6、存在问题与三农发展战略 
  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多耕地少,农户规模小、商品率还较低,这个基本矛盾是全国性的,本片尤其突出。
  第二,附加值低的粮肉生产与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间的矛盾。由于人多地少,粮食总产量仍不能满足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需要。
  人均粮食占有量只326公斤,相当于全国平均的79%,人均肉类占有量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92%。因而每年要从区外大量输入粮食与畜产品。京、津、沪、粤、闽、浙等地是我国粮食输入的大头。今后,这种趋势估计还将不断增强,粮食生产与高附加值的非粮食生产的矛盾将更加激化。
  三农发展战略:
  第一、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与农作制现代化。争取用10-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建设好集约持续型农作制;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外向型农作制;要在适当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水利化、农业设施化、商品化、科技化、精致化、农工商一体化、资源环境良化的基础上建设好各种类型的现代农作制。要处理好粮食与非粮食生产的关系。
  第二,首先实现农村农民现代化,为全国做出典范。

(三)西部高原生态脆弱片农业区域

  涉及我国地势上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地区,包括青藏、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以及甘新地区。共960县,土地面积共约6.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6%。

  1、农业要素
  土地资源丰富,但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三片中是最差的。
  位置:一般指我国西部大陆腹地。
  地貌:甚为复杂,有众多的高山、沙漠、荒漠、绿洲等。海拔高低差异极大,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达8848m,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为54m,大多数农区坐落在海拔1000-4000m之间的高原或高地上。
  气候:本片分西北与西南两种气候类型。
  西南高原区(9区)和藏东南川西区(10.2区),年降水量在500-1000mm之间,属亚热带、暖温带湿润或亚湿润气候。已可实行一年二熟。
  西北大多数地区分布在我国榆林至西南的拉萨一条500毫米年降水量的等值线以西,属温带或高寒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由东向西,年降雨量500-300毫米的地方为半干旱地区,以草原为主,相当部分已开垦为农田;年降水量300-250毫米以下的地方为干旱气候,以荒漠草原、荒漠或戈壁沙漠为主,这里没有灌溉就没有农林业。
  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广阔人口稀少是本片的重要特征。总人口约2.4亿,占全国人口的21%,人口密度为37人/km2,不足东部沿海片的1/10。其中,西北各区土地占全国一半多(6区、7区、10区),人口密度只有21人/km2(青藏高原只4人)。西南高原区(9区)人口较多,人口密度为98人/km2。片内经济、交通欠发达,只有几个中等省会城市。
  农业尚以传统小规模自给经济为主,除棉花、烟叶和特产外,向区输出的农产品少。农业人口人均净收入低,只1211元,相当于全国平均的61%,相当于东部沿海片的1/3强。
  生态:本片生态脆弱问题突出。主要是:(1)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严重而闻名于世界。(2)草原退化。因羊群过载,1/3以上草原已中度退化。(3)沙化。退化的草原加上由草原开垦的农田,使土地覆被率降低,沙土暴露,严重的则形成扬沙天气或沙尘暴,危及东部人口工业密集区的安全。
  这里的生态恶化是与贫困紧密相关的,由于贫困,就无力去改善农业农村农田的基本建设,就不得不破坏植被以取得食物、饲料、燃料;回过头来,破坏了的资源环境又降低了农业生产力;于是形成了贫困-生态恶化-贫困的怪圈。

  2、土地利用
  土地辽阔,土地面积63895km2,占全国的66%。其中西北三区人少地多,有土地55454km2,占全国的58%。土地中耕地只占4%,林地占10%。
  草地有2.8亿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1%,占全国草地面积的93%。林地主要分布于藏东南以及西南高原山地。
  耕地2865万公顷,人均0.12公顷,耕地中大部分是旱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统计面积的29%,主要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新疆、河西走廊以及西南高原山地间的川盆地。实际上,真实的耕地面积要比1996年公布的统计数大的多(平均虚数为72%)。

  3、集约度
  特征是集约度低、投少低、产出也低。
  从投入看,据统计灌溉面积占耕地29%(实际只占耕地17%),多数是靠天吃饭。其中,甘新干旱区以灌溉为主(灌溉面积占耕地85%);据统计,每公顷化肥投入162公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每公顷农机动力3.3千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若按真实耕地数折算,则每公顷化肥为94公斤,农机动力只0.2千瓦,都远远落后。
  从产出看,据统计,每公顷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平均为3898公斤,年亩产4483公斤,远远低于东、中部,若按真实耕地面积算,每公顷播种面积粮食则只有2266公斤,年亩产只2606公斤。单产最低的是缺乏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区,实际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耕地年单产只1292与1227公斤。
  尽管实际人均耕地多,但因投入低、生产生态条件差、农作粗放、单产低,因而粮食总产仍不能满足本片人口的需要。2000年总产粮8139万吨,人均341公斤,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82%,人均肉也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85%。因此部分粮肉还要靠外部输入。
  农业总产值2122亿元,只占全国的14%,农业人口人均净收入1147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66%,相当于东部沿海区的18%。其中西北的半干旱区,仅有782元。
  可见,缺粮、贫困,再加上生态恶化,是本片农作制面临的最大课题。

  4、农作制结构
  传统性的粮食生产仍是主体。
  从农村产业结构层次看,主要是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十分落后。2000年,陕、甘、宁、新、蒙、藏六省(区)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15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20%,主要是劳力出外打工,农村二三产业甚少,以种粮养畜为主的家庭收入占74%(东部沿海区相应的收入为63%与31%)。
  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产值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数,渔业仅1.5%。在种植业中,又是以传统的粮食为主,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比重低,蔬菜占总播种面积7%,果园面积相当于耕地的7.5%,均低于东中片。

  5、农作制类型
  本区多数地区尚处于传统小农自给性农作制的早中期水平,小部分灌溉区已进入集约半商品型农作制,而纯牧区和少数边远地区尚保留着原始生态型农作制。
  除绿洲外,总体上农作粗放,集约度低,土地生产率与商品率低。种植指数低,大多数地区为一年一熟。西南高原与南疆则多二熟制。

  6、存在问题与三农发展战略 
  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作制发展慢。总体上仍处在传统小农封闭自给粗放型范畴,有的甚至还处在原始生态农作制阶段,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率、商品率、农村二三产业比率多处在较低水平。
  第二,农村经济不发达,多数农民仍处在贫困线上。农民人均净收入只1211元,加上出外打工的农民纯收入也只有1400-1600元上下。
  第三,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41亿亩草原是我国东南部的重要屏障,但羊过多,草原退化沙化日益加重。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还在不断增加,而且增加速度比城市还快。
  三农发展战略:
  第一,改变粗放封闭型农作制为半集约开放型农作制。改广种薄收为精种战略,要增加资金、水利、肥料、技术的投入,逐步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商品率,逐步发展农村市场与二三产业。国家对西部片农业、农村农民给以特殊的保护。
  第二,发展脱贫型农作制类型。在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努力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作制。
  第三,加强生态保护。从保护草原、农田、森林、水土环境、自然景观出发,要花大力气、大投入,长期坚持各种生态与生产条件建设。例如改原始的游牧制游耕制为定牧制定耕制、放牧与舍饲结合、草畜平衡的草原保护制、农田覆盖良好的保护性耕作制、防止水土流失的梯田制、基本农田制、节水农作制等。特别要恢复、建设好我国的最大生态屏障—草原。
  要促使生态、经济与永久性的生存相结合,西方式低投入低效“生态农业”是行不通的。
  第四,重点发展占耕地29%的灌溉农业,增加投入、建设节水型集约农牧商品基地。
  为了实现上述农作制发展的要求,必须大幅度增加政府性的投入,在WTO政策范围内增加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保护与支持;要控制人口,大力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二三产业;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与卫生。在国家的西部开发中要将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摆在应有的重要地位。

(四)中国三大农业区域发展战略优先序

  要在全国建设现代化的农作制,必须从中长期角度有一个战略布局与优先序的安排。根据上述的三大片农作制特征以及它们在全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其战略优先序如下:
  以粮食安全为焦点:顺序是中部→东部→西部。中部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3,肉类占61%,人均粮475公斤,是唯一有余粮输出的片,是今后粮食生产潜力最大的片。
  在中部平原片中,它的优先序是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游区→四川盆地区,尤以东北区潜力最大。要建设好三大平原与成都平原的粮食生产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焦点:顺序是中部→东部→西部。
  以扶贫为焦点:优先序是西部→中部→东部。中国约2/3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因而毫无疑问西部应作为中国扶贫的重点。其次是中部平原区,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仍是相当低的。
  以生态为焦点:优先序是西部→中部→东部。西部自然条件差,生态问题多而严重。西部40多亿亩草原是保护的重点;中部地区中的北部要推行节水农作制;东部中部都要重视保护水体清洁减少污染。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焦点:中部→东部→西部。
  以国际贸易为焦点:顺序是东部→中部→西部。东部沿海片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基地与桥头堡,要努力发展外向型农作制;中部片也应积极跟上东部的步伐,作为东部的第二梯队;西部发展特色农作制和绿色食品农作制。
  以国家农业投入为焦点:优先序是中部→西东部。要改变我国三农落后的现状,促使工农、城乡、东中西协调发展,必须大幅度地增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型农作制。
  投入的战略重点无疑应放在中部平原区,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东部尽管自我修复能力强,但在近十年内农业仍需要外界的支持与投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