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后,你还嫁人吗?”
这句话在小说里出现时,通常是妻妾成群的老男人,用来问自己身边那些花技招展的年青女人们的,心里每一角落明明都是无奈与猜疑。却还偏要去寻一点安慰。而在描写恩爱夫妻的文章里,如果有这种生离死别,男子汉会说:如果有合适的,再选一个过日子……,每个字都是不舍与关心。以彰显只要你好我才放心的高尚。这大概就是戏剧里的逻辑吧。
现实很复杂,自然不会象小说那么简单。前两年一个同乡去世,惊闻临终前有这么一问。
之所以说是惊闻,这位同乡去世时才五十出头,有点早,在现在可算是英年早逝。但“英年”是相对于那些七老八十才去世的人而来的,从另一个方面说,他也已年过百半,有子有孙,也是当爷爷的人了,他的妻子自然也是奶奶辈了。几十年的老夫老妻,到最后怎么冒出了这么一句?还有,这应该是夫妻之间最隐秘的言语,怎么就传得人尽皆知了呢?
在旁人眼里,他俩还是挺恩爱的一对。妻子漂亮,通情达理,平日里,丈夫对妻子宠爱有加,妻子也能夫唱归随,似乎很少发生争吵。
也许,问题就在于妻子长相漂亮,而且又不显老,虽然已年过五十,风韵犹存,看上去犹四十许。年青时,男的长的也还帅,但人到中年后就变样了,脸也胖了,肚子也大了,再到以后,脸皮也松了,头发也白了。而女的却看上去变化不大。两人走出去,就有了那么一点差距了。有些人据此为言,认为这家人的生计,都是丈夫在劳神,妻子操的心并不太多。也许这确是事实,但这个问题远不止如此简单,操劳固然会加速人的衰老,但人的生天因素更不可忽视,那就是遗传。再有就是心态。
其实主要也不是外貌问题,俗话所说的“郎才女貌”,“女貌”的内涵似乎要简单一些,主要指的就是外貌。而“郎才”的内涵,除外貌之外,还包括才华,或者财富。如果“才华”或“财富”到达一定的程度,外貌反而可忽略不计。然而在这两方面,这位老兄似乎并无过人之处,特别是在财富方面而言。
当年两人的结合,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宿命的偶然。男的出生于一个小山村里,这小山冲里产煤,有那么几年里,这小山村的每一个山沟里都有一座小煤窑。窑老板,在那个时候,是一张很响亮的明片。但窑老板有大有小,小的小到什么程度呢?连绞车都没有,就在山坡上挖一个孔,用几根树撑着,再往地下钻,靠人从地底下一担一担地往外挑。而我这位熟人,就是一位这样的窑老板。当然,外面的人可能知道得不那么清楚,只看到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人物风流,口舌伶俐,难得的是还有自己的煤矿,大小不论,万事开头难,现在已开了头,末来似乎不可限量。
就算是这么座煤“窑”,与外人交往的机会也比一般人要多,去镇上的时候就多了,就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那个她,以一个年青窑老板的身份。
这样的“窑”自然办不了多久,大概两三年吧。以后的岁月他就再没与“老板”两个字沾上边了。
这俩夫妇格守男主外,女主内。也就是夫唱女随吧,走南闯北也从没分开过,去外地打工是一起,去远方做小生意也是一起,但似乎一直没得到财神爷的关照,一直处在为温饱奋斗的水平。所以,年过五十之后,夫妻俩还得一起到省城打工,不久之后,丈夫发现自己身患绝症。
一经确疹,在世的日子几乎就变得屈指可数,某天,就问了妻子这句话,据说他妻子听了这话,并未回答。这让有些人在背后嘀咕:哪怕说句谎话,哄一哄丈夫也行。
做妻子的当时候听了这句话,心里是怎么想的,不敢妄猜,但可以肯定的是,内心的滋味肯定不是旁边人能体味到的。没回答,也许是心里一时之间的翻江倒海,波涛汹湧的无法转弯。
她大概不是一个不善于表演的人,说不出那种张口就出,不经大脑不经心的对天发誓。一般来讲,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信守自己许下的诺言的。决不会话一出口,转身既忘。与丈夫几十年的风雨同舟,似乎已是现成的注解。
她丈夫去世,转眼也快两年了,似乎并没听到这方面的风言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