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察传》上有这样一则记载:有个人把一则史料读为:“晋师三豕涉河。”孔子的学生子夏听到后说:“不是三豕,是己亥。这应该是因为'己'与'三'字形相近,'豕'与'亥’字形相似,所以书上把'己亥'错写成了'三豕'”了。《抱朴子》内记有这样一句话:“一本书经过多次转抄之后,'鱼'会变成'鲁','帝'改成'虎’。”于是,现在就有了一个成语:“鲁鱼亥豕”,用来形容书写过程中,不经意间犯下的文//字错误。


这样的错误,在读古籍时,应该经常会遇到,且看我们族谱里的这句话:
这句话里“蟲鱼”二字的“蟲”字,显然是“蠹”字之误,“蠹鱼”不是鱼,是一种咬书的小虫,所以古时候有许多读书人以“蠹鱼”自况,大多有自嘲的意味。
但在这里,我不说那些无意间犯下的文zi错误,而是要说因抄写者有意改动而造成的错误。
整理古文时,整理者有意的改动,一般是整理者自认为原文错了,应加以修改。有些时候原文确实错了,但纠错的人也并不一定能把错误改对,只不过把一个错字写成了另一个错字。象上面提到的那个“蟲鱼”,整理者把它改为“蛊鱼”,就属这种情况。
还有另一种情况,原文本来是对的,只不过整理者对原文不能正确理解,而对原文加以“改正”,这样,自然就会把对的改成错的。在上篇博文《校谱辨疑》中,把《兰室灿》改为《兰室绪》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再举一例:


原文中那个“懼”(简化字为惧)字,本是对的,“几有功辍垂成之惧”,意思是有害怕功败垂成的忧虑。由于整理者没理解原文意思,不仅把句断错,而且也把“惧”错改为“俱”。这样一改,显然也违背了整理者自己的愿望,徒然给后来的阅读者增加了困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整理古文时,一般不改动原文,既使要改动,也要保留原貌,然后加以说明。
在网上看到明代一篇小品文《林天复不娶》

注释者犯了一个错误,文中有一句:“免苟倩之伤神。”注者认为文中的“倩”字错了,应为“情”字,其实“倩”字并没错,错的是前面那个“苟”字,应为“荀”字。荀倩,即荀奉倩。是我国多情男子的代名词,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身边有一个很厉害的谋士,叫荀彧,这荀奉倩就是荀彧的儿子。他聚了曹洪的女儿,很漂亮,夫妻感情非常好,他妻子生病发热(估计是初春或秋冬季节),他就脱了衣服站到院中,先把自己身体冻凉,再进房用自己冰凉的身体为妻子人工降温。后来他的夫人不治身亡,由于伤心过度,几年后,荀奉倩也死了。
这个注释者虽然错了,但由于注释者并没有改动原文,所以读者还是比较容易发现这个错误的,如果他直接把“倩”改为“情”,而不加说明,读者要发现这个错误就会比较难一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