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谱辨疑

(2021-11-23 20:08:45)

我族一修谱的《文艺志》中,有篇叫《惊神楼记》的文章,这篇文章本不是很难懂,但有几个地方却颇能疑惑人,一是原文中本就有两个错别字,这可能是抄写与印刷时引起的,二是可能有两个当时流行的日常用语,再加上一些称呼与人名可能引起的误解,以至变得莫衷一是。先看一下这篇文章:

己亥腊月,藩台宋夫子千秋,予往祝焉。值杨子绪、张子灿仝寓衡州公署。舍侄婿石子我生,上湘钟子幼方,携二友谐署。坐谈之顷,见其气象雍雍,举止翩翩,令人名利之心都捐。因稽姓字,石子告予曰:此上湘聚文梁君先生之玉郎,元资是也。

越一日,伛谒欸晋,畅饮联诗见志,日试万言,席中元伯将为压倒。酒酣之余,元老前起,揖予而言曰:家君新建楼阁,左植青松,右培金桂,后蓄紫兰,须得名公题额,以当华衮。

杨子乃珥笔而起曰:兰桂、青松,吾侪分题博灿,伯其金题楼阁,并序今日幸逢。语毕,遂各挥毫而就。石子乘胜启予曰:伯岳曷不以其诗之绝,嘉其楼之名?予因憬然窃取子美赠青莲诗,有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句,摘其“惊神”二字,以名其楼。而今日其为斗酒百篇乎,抑雄辩惊筵乎,是为记。

校谱辨疑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黄中理,湘潭人,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进士。应我族前辈元资之请而写。“惊神楼”虽然建在我族祖居地白石(不是现在的白石村)。细读此文,这篇《惊神楼记》却是写于长沙衡州公署。当时,黄中理去省城为布政使(姓宋)贺寿,碰到几位住在衡州公署的湘潭老乡,那几个人也都有功名在身,但比黄中理都还要差一个档次。当时黄中理已成名多年。

文中的石我生是黄中理的侄女婿,他后来到公寓来拜访伯岳丈黄中理时,带上了他的朋友元资,正是经这位石我生的引见,元资前辈才得以晋见这位本地名宿,饮酒联诗之余,元资离席而起,弓身而揖,说自己的父亲在家建了新楼一座,请黄中理为此楼题名。黄中理就作了这篇《惊神楼记》。另外还有一个叫洪仙年的作了篇《桂园灿》,一个叫杨绪的作了篇《兰室灿》,一个叫张灿的做了篇《题青松并咏松涛》。桂园、兰室、青松,都是这所楼的一部分。

问题之一就出于这个“灿”字,从老谱原文来看,这“灿”似乎是当时的某种文体,由于孤陋寡闻,在此以前,我也没听说过有一种被称为“灿”的文体,但根据上下文应该可以确定,这个“灿”应当与“赞”或“铭”差不多,甚至可能是“赞”或“铭”的别称。碰巧的是,这些人中一个人的名字也叫“灿”(张灿),这就让人产生了一定的困惑,以至在有人在整理时,把那篇《兰室灿》的“灿”字,改成了“绪”字。

校谱辨疑

校谱辨疑

问题之二,文中有这么一句:“越一日,伛谒欸晋,畅饮联诗见志,日试万言,席中元伯将为压倒。”“压倒元白”原是一成语,本不难看出文中的“伯”是“白”之误,但有人不这样认为,因为我们族中这位前辈的名字叫元资,所以,认为“元伯”指的是“元资”。

当时,论身份,黄中理已在多年前考中进士,元资前辈不过是邑庠生,与黄中理的侄女婿以平辈论交。论年纪,元资前辈应还年青,不然,作者不会以“玉郎”二字来写元资。而且文中也明确写元资面前辈是“伛谒欸晋”,证明元资前辈在这黄中理这位当地名流面前执礼甚恭,他怎么会用“元伯”来称呼元资?

文中有三个“伯”字,除了这个“元伯”为“元白”之误外,其它两个“伯”字,都是别人称呼黄中理的,只不过有一处因断句错误,生生的把“黄伯”变成了“灿伯”。

之所以说那么多,不单因有这个“元伯”之错,还因为下面还有一个“元老”。在这篇《记》里写元资前辈请黄中理为他家新楼题名时,有这么一句:“元老前起,揖余而言曰……”

这怎么可能!一个进士老爷称自家晚辈的同辈明友为“老”。况且这人本就年青,这人本就差不多还是个平民百姓!但我可断定“元伯”为“元白”之误,却真难猜这“元老”是为何错出来的。

这些看法,在微信群里早已说过,现在再说,不是喜欢饶舌,只不过问题依然存在,想把问题弄清楚而已。

最后说一点心得:在整理校对古文字时,难免遇到错误之处,不解之处,就算是显而易见错误,最好也只加以说明,纵使加以改正,也要说明原文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把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误当错误去改正。这样做有可能真正的错误发现不了,反而把正确的地方改错,至使越改越错,如上文把《兰室灿》改成《兰室绪》。

以此推之,“元伯”“元老”之误,极有可能是抄写或印刷过程中,被人改出来的。

校谱辨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良师
后一篇:改错与错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