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798,“我闻到了艺术的机油味。”
798,中国首屈一指的艺术大本营。这里曾是中国最保密的工厂之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许多关键元件和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许多重要零部件,就是出自这片厂区。随着厂房逐渐废弃,艺术家们开始在这些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区域里“开疆拓土”,建立属于自己的乌托邦,“有艺术细胞的去,就不虚此行”。不过如今,越来越多小画廊被礼品店、咖啡厅和餐厅取代,798越来越等同于一个旅游景点,只不过这个景点稍稍有些特别,人们张口闭口总离不开的两个字是“艺术”,连自拍都艺术了起来。
2.101,“是吗,你去台湾玩了?”
台北101,最初本是为了配合台湾地区“亚太营运中心”政策而筹建的金融服务设施,后来渐渐转变成如今的综合性商业建筑。英文名称Taipei
101除代表台北,还有科技、艺术、创新、人性、环保和认同的意义,并以层数101的数字,代表超越。自2004年12月31日举行揭幕典礼开始,101一直因巨额亏损而屡遭诟病,从此101走上了商业精品路线,最终靠观光消费扳回入不敷出的局面。不管怎么样,101一定是台北的观光必备站,是每一个跨年夜里最美轮美奂的烟花秀场。
3.339,“你看见电视塔了吗?”
世界每一座著名的电视塔,都创生出一个瞩目的城市综合体,一座城市的标志。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造就了世界旅游胜地;日本东京铁塔,见证旅游商业的繁荣;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成就了外滩的繁盛……而依托于四川广播电视塔的339,因为电视塔高339米,位居中国西部第一,因此得名为“成都339”。吃饭,逛街,看电影,打望翠绿蜿蜒的柳浪湾……339,它的引申义等于闲适。
4.420,“贾樟柯的二十四城”
如今的24城是成都东门上的高档商品房,时尚、快乐、有产,它的原址是一代工业移民的420厂。1958年,国家在腹地建立起工业大后方,也就是在这一年,420厂从沈阳迁来成都,主要产品是生产飞机发动机。它曾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军工企业之一,420,是他们的代号,这在过去的年代都是保密的,那时通信,都要写“77信箱”。两三万工人,加上家属就有10万人,东北人带来了全套的东北家居用品以及东北的生活方式,有的人连腌酸菜的缸都运来了。厂区非常大,里面有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甚至721工人大学的全套学校,有医院有邮局有粮店有派出所,除了没有火葬厂。在这里,所有的人都讲普通话,谁讲四川话,那是被人看不起的。1980年代中期,420厂开始没落,许多老职工搬离宿舍区,四散到了成都的郊区,420厂也不声不响地融进了成都的历史,从此以后,这里的名片是中产。
5.711,“一杯家门口的关怀”
7-11,世界最大的零售商和便利店特许商,之所以用“7-11”的数字命名,就是因为企业希望以此凸显从1946年推出起便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特色服务时间——早7点到晚11点。唱着“寂寞的7-11尾声了”的人们,在成都的深夜里一个转身,不期而遇一碗关东煮的温暖,一杯思乐冰的甜味。
6.318,“没走过这趟线的人算不上真驴子”
318,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如同美国的66号公路一般,已经成为一种“在路上”的情怀。尤其是其中的川藏线,也就是现在318国道的成都-拉萨线,堪称驴友、骑行爱好者的天堂。它既是中国路况最险峻、通行难度最大的公路,同时也是这条景观大道中最美、最精彩的一段,“心灵在天堂,身体在地狱”,318线每隔1000米的公路里程碑,都汗水和故事的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