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域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7-11-05 15:54:21)
《区域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 研究背景
1、幼儿园区域活动受到人们高度关注
幼儿园区域活动最早开始于欧洲,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通过开展区域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良好的个性,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发展,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我国,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越来越关注,怎样科学地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园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将是专家学者长期研究的内容。因此,本研究以幼儿园区域活动这一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每一环节,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2、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和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方面存在困惑
尽管幼儿园区域活动受到人们高度关注,但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困惑。通过对教师组织的区域活动进行观察以及与幼儿教师之间的交流之后,发现她们对区域活动存在很多困惑,诸如:如何深入的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和社交技能的欠缺?如何更好探索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和问题?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介入区域活动的时机等等,试图解决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这些困惑,为其开展区域活动提供具有实际可操作的建议。
3、幼儿园教师针对幼儿个体差异的一些思考
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发现孩子们在社会性方面发展得参差不齐,有些孩子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深得教师和幼儿喜爱,而有些孩子恰恰相反,好像已经被大家忘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玩拼图,研究者与一个“被忘记”的孩子成为好朋友,这个孩子给研究者讲述自己和谁玩过,他是怎样赢得比赛......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描绘,与平时的沉默寡言截然不同,研究者非常感慨,除了先天遗传,后天教育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呢?在孩子最先受到教育的幼儿园中,能不能营造一种适合的亲社会性发展的良好的氛围?毕竟在当前幼儿园的教师比例来看要求教师面面俱到是不太可能的,研究者一直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比较感兴趣,经过一番的思考和调查,将论文研究范围确定在幼儿亲社会性行为——交往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自主性较高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处于次要地位,教师对区域设置重要性意识不强。再加上精力有限,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一般不干预。因此幼儿活动的自由度比较高,自愿交往能力可能性较大,所以观察到的可信度较高。随着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要求幼儿拥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而学会交往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否则幼儿将会在适应学社这一角色过程中,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差、同伴关系恶劣等而感到巨大的挫败感,进而不能很好的过度,最终影响学业成就。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希望能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的交往行为方面提供某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影响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对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和对幼儿意义的讨论。
1、国外文献综述
幼儿同伴交往状况对幼儿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目前大部分研究者已经达成的共识。对于同伴交往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就有了相关论述。他认为,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实现了社会经验的习得,如在处理同伴之间的冲突时,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得到了发展。Oden 和Sherri(1982)认为,通过同伴之间相互之间公平合作、协商,规则得以建立。对如何与同伴建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怎样发展及如何与同伴协同合作都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儿童自己体验和习得的。只有在和同伴平等交往的情况下,儿童才会掌握有效的交往技能,在攻击行为出现的时候发展起控制攻击行为的能力除了影响现阶段幼儿的正常发展,同伴交往的缺失还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顾援(1990)按年龄特点将我国儿童对友谊的认知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4-6 岁)儿童友谊认知自然发展阶段,第二阶段(7-11 岁)儿童友谊认知发展的主观阶段,第三阶段(12-16 是)儿童友谊认知发展的前水平阶段,第四阶段(17-18 岁)是儿童友谊认知发展的社会阶段。
(二)区域活动及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检索相关文献后发现,有关建构区活动内幼儿同伴交往状况的研究甚少,国外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区域活动实践的探索,并且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区域活动思想的创始人蒙台梭利强调对于活动区域以及区域中材料的选择一定要遵照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本的原则,幼儿通过和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主体性、探究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蒙台梭利将区域的划分为日常生活区、艺术区、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感官区和文化区七个部分,其中只有日常生活区涉及到了打招呼、应答、与他人的谈话礼仪、感谢与道歉、轮流使用设施、团体游戏规则等社会性行为的内容。
美国学者约翰•托马斯认为活动区应包括教室的任何一个角落,并不应狭隘上的理解为专门开设出来的“区角”。并且在活动设计上要考虑儿童自身的发展水平和个体之间发展的差异,既可以让教师和幼儿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也要能促进儿童身心和技能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学者对幼儿区域活动及区域内的同伴交往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区域活动整体层面,特定区域内幼儿同伴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甚少。
杨彦(2008)主编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指导》一书中提到建构区活动会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使用各种建构材料“从互不相让、不会协商逐渐走向互相商量、合理分配、互相谦让”,“幼儿之间的共同志趣和协力合作,会使建构内容愈加丰富、游戏结果愈加显著,这更激发了幼儿合作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幼儿之间友好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 研究意义
1、 现实意义
①促进幼儿的社会化的发展,使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
幼儿园除了担负着幼儿的保育任务之外,更重要的是向幼儿传授知识,培养幼儿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角色的生成和其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②指导教师科学布置活动区域,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区域活动是集体活动的延伸和补充,相较于集体活动而言,它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尤其被教师重视和利用。
③为师幼之间的互动提供参考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主要人际关系,它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人际关系之一。在活动中发现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和问题,可以让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和社交技能的欠缺,以便于日后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引导。
为益智区设置和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通过分析幼儿使用不同交往策略和出现不同交往行为的原因,发现益智区空间设置、材料投放、规则制定等对幼儿同伴交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益智区设置的改进和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2、理论意义
   以往有许多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但大部分都是从心理学
出发,而对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研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没有深化和系统化,而对某一特定区域内同伴交往的研究更少。通过研究益智区活动中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特定情境中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使用、交往行为培养及区域活动创设的相关理论。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资料搜集,大量查阅国内外大量有关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同伴关系和幼儿同伴交往的相关书刊、学术论文、硕博论文和资料,了解了同伴交往研究的现状和区域活动的实施现状,对现有的文献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整理,写出了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关于幼儿交往、合作、互助、友爱等类似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寻找研究突破点与理论支撑。
2、访谈法:
主要针对教师、幼儿及幼儿家长,首先活动后对教师进行访谈,以便获得所带班全部幼儿的基本情况及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交往的具体情况。其次,是对幼儿的访谈。主要在交往发生后立即对幼儿进行关于其交往动机、交往的访谈,这种访谈基本是开放式的,研究者没有固定访谈提纲,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试图了解幼儿对行为的理解及原因,还有对其他幼儿访谈,这个主要是针对交往行为次数多的幼儿的评价,最后加以整理总结。
3、观察法:
    在区域活动开始之前,观察者会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互动,尽量减少因幼儿陌生感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观察者会蹲在活动区边缘、仔细观察,详实记录。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基本没有干预活动。
4、问卷法:
通过不断地观察、进而对前后设计问卷对比,整理、分析材料,最后发向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