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人生伴侣

标签:
需要怎样的人生伴侣傅雷家书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 |
人的一生有多长?
我曾以为很久,觉得一年12个月好漫长,后来仔细一算,就算我们活到100岁也不过就三万多天罢了,跟时间的长河一比较实在是不值一提。
10年前,我憧憬过未来的日子是什么样的,那时候觉得成家立业离我好遥远。10年后的今天,看到朋友圈里的同学朋友们在晒婚纱照、孩子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就如同大家坐在一间教室里考试做题,一心想着要交头卷,后来想再等等看吧,看到有人陆续交卷子,我们心里开始发慌了。
看到和我们同龄的人步入结婚殿堂,开始幸福甜蜜的二人世界,或许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闲暇之余我把《傅雷家书》重新读了读。
一代大翻译家傅雷对留学国外的学音乐的儿子傅聪关于爱情、婚姻的教导让我明白爱情和婚姻这东西着急不得,万不可马虎大意。
傅雷教导儿子关于婚姻爱情这样说道:“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
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
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
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生伴侣?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我们为什么需要人生伴侣?
在我们的童年,青少年有父母亲人的陪伴,可是当父母离开我们后,我们一个人孤单的生活,会觉得寂寞。我们需要一个情投意合的伴侣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陪伴我们,相互鼓励和温暖彼此。
什么样的人生伴侣才是我们需要的呢?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浮躁时代,感情也是快餐化、物质化。
我想一个真诚以待相濡以沫的人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夫妻之间时间久了从爱情慢慢地变成亲情,时间久了谁也离不开谁。
“人的一辈子就是在不同的时期给自己设定目标,然后每天努力生活完成它,最后伴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完成,我们的生命也逐渐走到了尽头,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我们可以给生活设定目标,活得充实而快乐。”
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有句话说得好,“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如果我们人类没有了思想,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外什么都不想,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我们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有思维,不像枯木和石头一样,它们尽管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可是存在有什么意义?
它们没有思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何在,我们人类纵然存在世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我们可以纵情享受生活,我们并非孤单的一个人活着,年轻时有父母的陪伴,年龄大了有人生的伴侣相伴,最后他们都不在了,只好我们独自走到人生的尽头。
我承认在时间面前,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在我们走向人生尽头的旅途中,一位性情相投的人生伴侣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正如傅雷说的那样:“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这才是让我们内心觉得温暖幸福的所在。
人的一辈子本身就是个无解的方程式,我们结婚生子后慢慢变老,孩子长大继续我们走过的路,我们老了疾病缠身饱受折磨,其实那样活着真的好吗?
对于我来说,我不想活得太久,我觉得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年龄死去是再好不过的了,那样我不会让子孙们嫌弃,自己也不饱受疾病的折磨,古话说得好:“久病床前无孝子”,趁年轻还是好好地享受生活。
钱钟书和杨绛那样的伉俪年轻时是让人很羡慕的,可是幸福的日子总有尽头,到了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都离开世间的时候,留下杨绛先生这样一位百岁老人孤独地生活,用平和朴素的语言风格回忆他们一家三口的幸福日子,可是她内心的伤痛可以向谁述说呢?
生而为人来到世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存在着,我们恐惧死亡,可是面对时间的流逝我们却无动于衷,觉得活在当下是最好的,一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不管如何,人生在世,如果一个人行走世间觉得孤单的话,寻找一位性情相投可以相濡以沫的人生伴侣还是很有必要的。
纵然我们知道会有结束相互陪伴的那一天,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心灵上得到许多慰藉,生活也会过得舒服很多,我想生活贵在一种经历,结果大家都一样,就看谁可以纵情享受过程的美好。
(谢谢朋友们对孙格格的关心)
前一篇:为什么不要用“喜欢”去选工作
后一篇:尊重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