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在婚姻关系中,自我实现

标签:
自我实现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成为完整的人马克吐温回首自己人生 |
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马斯洛,在人类需求理论中指出,人需要 生理、安全感、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大层次需要。
我们在婚姻关系中,满足了性、繁衍的生理需求,安全感归属感的需求,以及被欣赏被尊重的需求,却很少看到,婚姻在自我实现上的功能。
有句描述婚姻的话,颇有深意:
婚姻就像缝衣服,每个人都像一件有破洞的衣服。高质量的婚姻关系,可以将破缝补起来。
在婚姻中直到产生了问题,夫妻形同陌路,。有人想去解决问题,却无从下手。有人选择不去面对,当然也有人经过重重努力,走出困境。
只有当人培养起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性思考,才会反思自己的婚姻观:到底有哪些婚姻观念?我最认可的是哪个?为什么?它会如何影响我的行为和生活?
经过反思和理性选择的婚姻观念,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行动,避免或者解决问题。
我们如何获得高质量婚姻,把破洞不堪的衣服,缝补起来,从而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呢?
答案就是:走向亲密。
在《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一书中提到,亲密就是:
把自我最深处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现,没有任何伪装或防卫。由于长久自我保护的习惯,人多半相信袒露真实的自我只会招致别人的批判、拒绝和抛弃,很难相信有人肯接纳我们内在的黑暗面。
所以,突破亲密障碍,最重要的,就是不批评、不评价。让人感觉到,即便暴露了内在的黑暗面,也没有关系。
批评和评价,是我们交流、能量流动过程中的阻碍石。只要有批评和评价的存在,亲密便不会发生。
当内在最黑暗、最不堪的那一面被看见,被理解,黑暗便见了光,便不再黑暗。
丹丹,颇成熟知性的一个女人,婚姻也很幸福,曾经也是“很作”的一个人。
“其实我以前也很作啊。”丹丹开始回忆谈恋爱时的事情,“恋爱的时候,我有多作,你们也许都不能想象。”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排队去香港太平山顶看夜景。那个时候排队的人很多,先生当时来了个短信,于是他开始玩起了他的手机。我当时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女孩子,我让先生马上把手机交出来给我看看。”丹丹继续说道。
“他拒绝把手机给我,说需要我给他空间,尊重他的隐私。他这么一说,我更加怀疑他一定在对我隐瞒什么。我的不安全感立马发作了,我一生气,就扇了他一巴掌。”
“当时排队的人很多,周围很多人都看着。我当时一巴掌出去,就后悔了,后悔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当时也吓懵了,心里想到,糟了糟了,完了完了,我跟他肯定完了。”
“他被我一个巴掌下去,也懵了,可是他当时,既没有骂我,也没有和我吵架,也没有觉得被当着那么多人扇巴掌,丢了面子而生气。”丹丹继续说道。
“而只是默默地把手机交给了我。我一看,他的手机显示的页面,是他的一个工作邮件。他当时只是在回一个邮件而已。”
“后来我跟他承认了错误,坦白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担心,我告诉他,其实他没有做错什么,是我的不安全感,是我害怕自己不够好会被他抛弃的不安全感,让我当时失控了。”
“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只是把我拉入怀中,抱着我,对我说了七个字——‘我知道。没关系的。’”
丹丹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作’过了。”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伤口(丹丹的不安全感),这些伤口会让我们变得很尖锐(丹丹扇了他一巴掌),但当我们的伤口被看见,被理解(他的反应),而不是被批评和评价的时候,伤口便得到了疗愈。
我们有一句老话,说:
“跟谁结婚,不是结啊。跟谁结婚,都一样。”
这句话,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无论你跟谁结婚,你的伤口,都在那。如果我们在关系中,一遇见问题,就选择逃避,或离开,那不管谈多少次恋爱,都只是在旧伤中不断轮回。
从匮乏的人,成为完整的人,这是终身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最最深层次的匮乏、伤痛,只有在最最亲密的关系中——比如婚姻,才能暴露出来。
当我们被疗愈了,就是从匮乏的人,成长为完整的人。
在关系中,成长为完整的人,就是婚姻关系中的,自我实现。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段,持久且亲密的关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引用100多年前,马克·吐温回首自己人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谢谢朋友们对孙格格的关心)
前一篇:有没有想过,五年后你是什么样?
后一篇:为什么不要用“喜欢”去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