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下温柔的偏见与傲慢

标签:
温柔的偏见与傲慢投射性认同自恋幻觉 |
春节回家蹭吃蹭喝,在父母的唠叨下,才看到蕴藏着让人心塞的事——被催。
无论你把生活安排的多井井有条,今天的你相比昨天有多喜欢自己,在亲朋眼里你都是个失败者,因为你单身啊。
活在这样的偏见与傲慢下,你心再大也有几分尴尬。
陪着爹妈拜年,走亲访友,在各种攀比和较劲的交谈中,你从八面玲珑到疲于应对,美好的片刻慢慢消退,直至消失,最后只留下沉默,还有比在大城市还寂寞的心。
萧萧一个人在北京做健身私教,春节也就比别人早一步回了家。催人变恼的根本是姐姐优越感十足的指手画脚。
萧萧老姐的人生就是一标准答案,大学毕业去了银行,工作稳定,相亲觅到伴侣。除夕夜,一家人聊天看剧,老姐安排萧萧去相亲,从头到尾讲的都是条件:工作,年龄,长相,家底……什么都提了,萧萧笑着推脱,异地恋太辛苦。
“辞职回家就是,省得你一天到晚瞎折腾。”老姐说。
“回来考公务员也好。”老妈在一旁附和。
“才不,我工作好着呢。”萧萧有些急躁。
“一年到头赚的只够花,明显不靠谱。”老姐立刻反击。
她脸上的表情,以善意打底,上面覆着一层稀薄的关心,但中间却是厚实的傲慢,她脸上出现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偏见。
随后,姐妹两人互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细数对方的缺点,津津乐道变成了针锋相对,在老妈的怒火下收尾。
“她的关心我领情,她对世俗柔顺得可怜的生活态度我也管不着。工作必须稳定,婚姻必须门户相当,这种道理看上去无法反驳,却毫无道理,特流氓。你说,这搁谁身上能受得了?”
萧萧吐完苦水,埋头睡去。
其实这些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投射性认同和自恋幻觉。心理学是这么定义的:投射性认同,即我将我的东西投射给你,你认同了我的投射,并表现出我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所渴望的行为。投射性认同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在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而且还是在幻觉中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
自恋幻觉就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是在压制对方的存在感。
那些容易看出别人短处并喜欢不遗余力地去揭发的人不是自信十足,而是自卑感作祟,在别人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竭力想隐藏的瑕疵才会言语刻薄,心存偏见。
这样心态下的批判多数时间是没有意义的,说过的人也许很快就忘了自己说过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且这些言论对其本身也没有太大帮助,即使他们的交谈中掺杂着自己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情感模式,目的却不是自省,而是为了获得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以此来固化自己已有的成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你心存傲慢和偏见的人,不是对你挑剔,而是对自己要求太多。这种对自己的不满愤怒失望没有办法指向自己,会转而指向别人。
从内心看,他们可能是羡慕你的。
成长悄无声息,我们渐渐学会各自为阵,学会把自己装点的体面。经历过磨难,再经历更多,你会发现克服偏见是一个成年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摆脱你所承受和施予的偏见与傲慢,从这种自怜和自恋的情绪中脱身而出,才能真正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坦然。
别为了他人的目光失去自我,别期待对方用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我们。普通人自有普通的体面,在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多理解自己,不被在乎的时候我在乎自己。
愿放下心底的偏见与傲慢,即使它温柔;
愿有热爱便能风光,即使它脱线;
愿你我保持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自由,不要被裹挟。
(谢谢朋友们对孙格格的关心)
后一篇:什么样的人生最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