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来,北京曾经是水乡

(2015-04-06 21:04:08)
标签:

北京曾经是水乡

京杭大运河

水乡北京

北京的水哪去了

    南水北调的东线,是利用京杭大运河的故道将水从长江下游调往天津和北京。我们知道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线,更是一条文化带和遗产长廊。

     大运河串起了一系列明星般的古城:南北两端是北京和杭州;沿线是: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济宁、聊城、临清、天津等。除了文化名城,大运河更汇聚 了中华文化顶尖级的东西:衣被天下的丝绸、名闻遐迩的陶瓷、香飘万里的茶叶……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亦都诞生于运河沿线。

    运河两岸的自然景观也十分精彩,苏北和鲁南地区运河沿线的景观尤其值得观赏。仅说出一些湖泊的名字,就足以令人向往了:扬州的瘦西湖、宝应的高邮湖、淮安 的洪泽湖、宿迁的骆马湖、济宁附近的南四湖、梁山旁的东平湖。某年的5月,我曾坐船路过这一带,运河两岸湖光潋滟,桃红柳绿,菜花金黄,船行其中,如入画 屏。

    大运河还是一条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伟大成就的河。大运河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条大河相交,所经地区水源丰枯不一,地形起伏,大运河运行千余年,其中的通航设施——复式船闸比欧洲最早的意大利威尼 斯运河中的复式船闸要早300多年。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科学技术的伟大贡献。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主题。在古代,大运河的主题是漕运,即把江南的粮食调往京城,只是在清末,漕运改为海运,运河的主题才转为防洪排水。我曾看过清 代和民国时人们编撰的水利文献《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再续行水金鉴》中有关运河的部分,在给皇帝的关于运河河务的奏章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 章等朝廷大员的名字一再出现,可见运河河务之重要。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大运河有一天会用来往北京调水,因为那时北京到处都是水。

    有一本书,名字叫《水乡北京》,书中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和实地考察证明了北京曾经是一个河湖纵横、清泉四溢、湿地遍布、禽鸟翔集的水乡。其实 只要听听北京的地名就知道了北京何曾缺过水呢?如:称作湖的有:太平湖、紫竹院湖、陶然湖、龙潭湖、柳荫湖、莲花湖等;称为潭的有积水潭、玉渊潭、韩家 潭、黑龙潭等;叫作海的有北海、中南海、什刹海、后海等;叫淀的有海淀、金盏淀、高桥淀、清淀、洄淀等。随便拿过一张北京地图,如今不见一丝水影的地方怎 么会有那么水灵灵的一个个名字呢?毛家湾、苇子坑、芦草园、金鱼池、东坝河、西坝河、南河沿、北河沿、三里河、六里桥等等,简直不胜枚举。

    北京的水哪去了呢?

    50年代中国兴起了大修水库的浪潮,至90年代,已建水库8万多座。北京的周围就建有20多座水库。

    整个华北平原历史上河流纵横,湖泊星布,如今有河皆干,湖泊无影,已经由中国的外流区变成了如新疆一样的内流区。其原因就是我们在燕山、太行山区,在那些 流向华北平原的河流的上游修建了数不清的水库,这些水库起到的作用,无非是把下游华北平原优良的水环境以及应在华北平原产生的效益挪到了上游而已。

同样的道理,我们用中线工程调汉江的水来华北,无非是把汉江流域良好的水环境转移到华北,是以汉江的牺牲为代价的。


    也许终于有一天,我们需要拆除一些水库,来恢复华北平原的水环境,让那些生活在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卫河、马颖河、漳河、南运河等60多条河边,却从没见过河水的人们看到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厮守的河流曾经怎样碧波荡漾,欢腾地奔向海洋。

(谢谢朋友们对孙格格的关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