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教学思考
——兼谈统编三年级下册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教学
高启山
一、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理解。
在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者安排了了一个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旨在锻炼学生读懂自然段、学会从自然段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理解“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语句”。
关于什么是关键语句,目前没有哪个部门做出统一的规定。笔者在知网以“关键语句”作为主题按照文章标题进行搜索,总共搜索到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七篇文字,每一位文章作者对“关键语句”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比如:揭示文章主旨的、揭示事物(人物)主要特征的、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总结性的、概括性的、转折性的、反复出现的、承前启后的、描写议论抒情的。有的作者从“句子对文章表现内容和思想所起作用的角度定义”,有的是从文章的形式的角度定义,也有的把形式与内容混合在一起来定义,就如同我所罗列的内容一般。
怎么理解教材编者安排的“借助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中的“关键语句”?
我觉得,我们首先得先理解“关键”这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1995年印刷)中,关于“关”的解释中又一项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守卫处所”,还有一项是“比喻事物重要的转折点或者不容易度过的一段时间”;关于“键”的解释是:“使轴与齿轮、皮带轮等连接并固定在一起的零件”,从这个字的解释来看,离开了“键”,机械的“轴、齿轮和皮带轮就不能协调统一的转动”。综合这两层意思,词典中对关键的解释是:“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由于文章是由一句句话、一段段话组合而成的,与“键”和“轴、齿轮和皮带轮”组成一个运转整体类似,所以,我们在界定什么是“关键语句”的时候,可以参照“键”的解释和作用来思考——“关键语句”,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在文章当中起到类似“键”的那个核心作用的句子,它应该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灵魂,这个句子指挥着其他句子来完成表达一个意思、一种思想观点、一种情感态度。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看文章的若干句子、段落之间,哪个是具有类似于“键”的作用的,在直接地在表达着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活着在表达上起着“统领”的作用,这个或者这些句子就是“关键语句”。
所以,“关键语句”的关键,还是在“表现内容上面”而不是在形式上面,并不是所有的“承前启后、修辞手法”这样的句子,都是关键语句,确定关键语句应该着眼于“内容特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集中表现或者概括。
一篇文章,会有一篇文章的关键语句;一段话,会有一段话的关键语句,两者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统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中的关键语句,更多的应该界定在“段落中的关键语句”上面——在下册第四单元的“交流平台”中,编者安排了这样的内容:“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的不同位置,如《花种》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二句话,《小虾》中的第3自然段中的关键句是第一句话”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用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主要是指“段落中的关键语句”。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句话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另外一个词语是“概括”。
“概括”是逻辑思维的一个概念。从逻辑思维表述看,“概括”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综合并表述下来的过程,也是用这样的概括去认识其他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从阅读文章提取信息的过程来讲,概括是“把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所表达的共同意思或主要意思进行归结然后简明扼要的表述下来”。“归结共同意思,需要对各个部分内容内容的属性进行分析,找到共同点”;“归结主要意思,则需要对文章所写各部分内容进行比较,进行主次区分”或者“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理出文章内容主干”。
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认真读这一段话 “分析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看看每句话有什么共同的意思,归结下来,简要表述”,或者“分析这段话中的句子,之间的关系,看他表达一个怎样的意思”。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意思是阅读的时候,得能够区分这一段话中的每个句子都在讲什么,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段落,某个句子就是直接概括了其他句子所表达的“共同意思”的,读完一段话,如果有这样的句子,就用这句话来做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二、“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学习基础分析。
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这段话中的关键语句是“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其他句子,具体讲的是“色彩和美丽,还有出现这么多色彩的原因”
《花钟》“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首先是在整体阅读段落之后的“读懂句意”:
第二句话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话是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具体介绍作者观察到的“从早上四点到晚上九点不同种类的一些花在不同的时间开发放的情形”(需要说明的是,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学生得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来写开放的这些词语的意思,读懂这是在写开放)
对照板书:不同的花、不同的时间后面是
再反过来看第一句话:这句话与“不同的话开放的时间不同”有什么关系“?——引入,讲的是结果——不同时间都有花开,才会让我们感觉到鲜花存在的美好。
概括这段话的意思——直接运用来表述。
在读第2段的时候,读懂句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练习判断:哪一句话是概括了这段话意思的句子,然后,练习改换。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下面的句子,都是讲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密切关系。注意的是:选择,看看哪个更让读者一打听就明白——更体现规律)
小虾这篇课文,第3、4段比较典型。
小虾真有趣。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
四、拓展
1、根据关键句所提示的意思,对段落的几层意思进行比较、取舍,则要概括
《赵州桥》第1自然段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貌似有两个对赵州桥特点进行概括的句子——雄伟、设计是创举
这得根据段落内容,看主要讲的是哪一个特点,比较取舍之后,再进行概括。
2、没有关键句子的顺承关系段落,用综合法,综合
概括自然段段意,不单单是“借助关键语句”这样的一种方式,有的自然段没有这样提示本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怎么办?
(1)顺承关系的自然段,采用综合法,把过程的各个要点按照先后顺序提炼出来,再进行合并概括,讲述人们做了什么。人物、事件(连动式)实践结果(对象)等。
如:火烧云第4段: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2)讲述了几个特点但是没有总起、总结这类句子,用综合法——把几个特点综合在一起,用“有的、有的”“或者既……又”,或者干脆直接用“什么怎么样怎么样”这一类句式来概括。如:《海底世界》,第2自然段没有中心句子提示(有一个貌似中心句,却只是前半部分的概括),只能做综合概括。这类综合概括,就是把两个特点相加,简单表述出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最强烈的阳光也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第3有中心句,却类似于《花钟》第3段,得进行改造。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在这段话当中,有些句子是写火烧云把地上景物找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练习的时候,需要注意“主词、谓词确定”,并且进行综合。这属于概念的提升一级(把这一个群体进行概括表述、群体变化进行概括表述——就是把具体的个体提升到“一般”这个层次——变成金色提升到颜色变化)。
3、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用转折方法练习概括。转折关系、因果关系,一方面可以参照“取后”的原则来概括要点;但是,在有些时候,还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思考本段主要强调的是什么。本册课文少有涉及,不做安排。
拓展的练习,在第七、八单元,都能针对性的做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