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格与原型理论
原型批评以透过文艺作品表象的世界去寻找更为深沉的原始意蕴,通过原始意象去追寻人类心底最悠远的记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对20世纪的神话原型批评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荣格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他认为对个体无意识而言,它只能达到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而集体无意识则包括婴儿记忆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是人类大家庭全体成员所继承下来的种族记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或称之为“原始意象”,它镂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待特定的时刻被唤醒。而这原始意象经常出现在远古神话当中以及各类艺术作品当中。正如弗莱所说:“原型即那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作为一个中心概念,往往指在不同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稳定性的象征、神话、意象等。所以,意象是原型的重要内容,是集体无意识的集中反映。而原型重要的题材是神话,在绚烂的神话传说之中原型内容被或直接或曲折地再现。就我国传统诗词当中“月亮”意象寄予了中华儿女无限的哀思,成为了象征民族性格的“原始意象”,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
(二)
嫦娥与月亮神话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记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树的故事家喻户晓。《淮南子》有载:“娥(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 览冥训》记嫦娥奔月之后“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月亮成为了嫦娥冰冷的归宿,后羿任然滞留人间,无力企及。也许那银灰色的月光成为了后羿对嫦娥之思最后的寄托。古人喜欢把对异性的思念寄托于月亮,这和嫦娥奔月的故事不无联系。
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暗含了人类希望长生不死的某种信念。月亮作为嫦娥的永生居所不是偶然的、随意选定的,而是寄予了人类渴望飞升人间,长生久视的美丽愿望。月亮和太阳都是亘古永存,不生不灭的。
《淮南子 天文训》中说:“月者,阴之宗也。”《大戴礼夏小正》中说,“月者,太阴之精”。月亮在古代就被看作是至阴的存在物,它高悬天际,流光徘徊,给万物都蒙上了一层阴郁的面纱。中华民族有着月亮性格的一面,像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流派,他们“贵柔”、“尚弱”、“处众人之所恶”,反映了道家阴性哲学的观点。
综上所述,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折射出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多个扇面。或寄托相思,或渴望长生,或推崇阴柔。这一轮明月是民族记忆,民族思想的融合,是集体无意识的集中反映,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原始文化内容。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当中,月亮意象也是屡见不鲜,他们在创作中运用了嫦娥奔月这个神话传说的内涵。
(三)
古典诗词当中的“月”意象
“月亮”是古典诗词当中经常出现的审美意象,咏月如思乡和爱情一样都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月亮在文人笔下展现出独有的韵味,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全诗以“月升”到“月落”为一条时间线索,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带给我们一幅诗中的山水画,展示出山居的诗意和惬意。
一般认为月亮作为审美意象最早进入诗篇的是《诗经》中《陈风 月初》:“月出佼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照兮,佼人僚兮。舒忧受兮,劳心惨兮。”月光下的女子如此美丽,窈窕多情,让人钦慕。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是咏月的佳作,在他们的诗篇当中“月亮”是思念之情的寄托,是对家乡眷念最直接的情感投射。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是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表达了求贤之心若明月。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用明月表达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这些以“月”为意象的文辞章句,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感。这足以证明“月亮”作为原始意象跟很深蒂固地埋藏在中华民族的基因当中。其作为“原型”,内涵是至为丰富的,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模式,或内隐,或外显,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民族性格阴柔的一面,是我们民族性格重要的象征。
(四)
“月盈则亏”与道家复返观念
“月亮”作为原始意象不但有审美的意义,还有哲学的意义。道家哲学就被称之为“月亮哲学”,这不仅是指道家哲学像月亮一样具有“属阴”的性质,而且道家哲学的复返观念与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十分相似。就像屈原所咏叹的:“月光何德,死则又孕。”
老子常说:“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比于赤子”(五十五章),“能婴儿乎”(十章),则可以看做希望时间逆转的时间观,希望时间能够倒流,回归于生命原始的起点。到了《庄子》书中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纪”,则是已经把这种老子的逆转时间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使之成为一种如月亮周期圆缺变化的循环时间观念。在庄子的思想当中生与死没有太大的区别,万物相齐,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和月亮月盈则亏,月亏又盈的时间观不谋而合。这也是老庄哲学称之为“月亮哲学”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月亮”的内涵是说不尽的,它以各种内涵和形式表现出来,其意蕴丰富斑斓,让人应接不暇。尽管我们看的角度不同,它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却是在千百年中形成了相同的思维模式,都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原型是不断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者记忆痕迹,它来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意象在一定意义上赋予“物”以“灵”,物与心相通。只要有意象,荣格的原型理论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方法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M].作家出版社,1991年
3.王友三主编.中国宗教史[M] 齐鲁书社,1987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