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原型意象分析-宋珊
(2014-11-04 00:11:53)
标签:
文化 |
《西游记》的原型意象分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盛行着一个重要文学批评流派——原型批评法。以弗莱为代表的神话原型批评,将原型批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原型意象的分析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就有许多共性的原型意象,对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原型分析,就会呈现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意识。荣格认为“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他也在自己的论著中描述过众多的原型,例如:再生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等等。“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追溯到《易传》。它经常用在诗歌创作和批评中,而小说中也经常用到“意象”。
文学的原型意象有两个基本条件,就是原始性和意象性。《西游记》汲取了远古神话的基本素材,是神话原型的艺术变形和再加工,在人物形象、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隐藏着大量的原型意象,表现出原始人类中的集体无意识。
一、石的原型意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在原始人类观念中,石头可以产生生命。在人类的观念中,这些从石头产生出的人都不同于凡人。在小说中的孙悟空是从石头幻化出来的生灵,自古人们就认为石头和玉相通,而孙悟空的出世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出生都差不多。孙悟空是为天地所生,他通感于天和地,有着凡人没有的能力,他有金刚不坏之身,也有顽强的生命力,还可以七十二变,这些都与原始人类对灵石崇拜的观念和原型意识相关联。
二、长生不老原型意象
在《西游记》中有很多的追求长生不老的故事情节。第一个便是美猴王在花果山感叹生死。于是他就大闹阴曹府,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第二个就是玄奘西天取经的原因,唐太宗听菩萨说佛法能使冤死亡灵解脱再生。接着就是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们所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妖魔鬼怪了,这些妖魔认为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这些故事情节都是对原始灵魂崇拜的原型意象的加工和再现。
原始时期,很多的民族部落都有灵魂崇拜。在原始人类的世界里,他们认为存在灵魂,他们也相信灵魂可以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可以超越时空而自由自在的存在,也可以支配人的生命,而灵魂只是暂时寄居在人的身体中。原始人类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灵魂相连,就产生了灵魂崇拜。在《西游记》中,始终都有原始人类灵魂崇拜观念的体现,表现出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对生命的崇拜。
三、小结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3]洪婧.《西游记》原型意象浅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