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的原型意象分析-宋珊

(2014-11-04 00:11:53)
标签:

文化

《西游记》的原型意象分析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所的神奇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人们的原是理解力,是用想象力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具体化的艺术成果。《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原型批评就是透过文学现象表层去寻找其中蕴含的神话原型。因此,运用原型批评法去寻找这部神话作品中的原型意象的影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盛行着一个重要文学批评流派——原型批评法。以弗莱为代表的神话原型批评,将原型批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原型意象的分析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就有许多共性的原型意象,对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原型分析,就会呈现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意识。荣格认为“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他也在自己的论著中描述过众多的原型,例如:再生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等等。“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追溯到《易传》。它经常用在诗歌创作和批评中,而小说中也经常用到“意象”。

文学的原型意象有两个基本条件,就是原始性和意象性。《西游记》汲取了远古神话的基本素材,是神话原型的艺术变形和再加工,在人物形象、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隐藏着大量的原型意象,表现出原始人类中的集体无意识。

一、石的原型意象

    《西游记》一开篇就写了孙悟空的出世。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他的出生是神秘的,他是一块石头汲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而产生出来的。他是通灵之石,也是原始人类的一种灵石原型意象的再现。在原始时期,人们会用石块摩擦起火,他们认为这些摩擦生火的石头是神秘的,因此对这些石头会有敬畏之情。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在原始人类观念中,石头可以产生生命。在人类的观念中,这些从石头产生出的人都不同于凡人。在小说中的孙悟空是从石头幻化出来的生灵,自古人们就认为石头和玉相通,而孙悟空的出世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出生都差不多。孙悟空是为天地所生,他通感于天和地,有着凡人没有的能力,他有金刚不坏之身,也有顽强的生命力,还可以七十二变,这些都与原始人类对灵石崇拜的观念和原型意识相关联。

二、长生不老原型意象

在《西游记》中有很多的追求长生不老的故事情节。第一个便是美猴王在花果山感叹生死。于是他就大闹阴曹府,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第二个就是玄奘西天取经的原因,唐太宗听菩萨说佛法能使冤死亡灵解脱再生。接着就是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们所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妖魔鬼怪了,这些妖魔认为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这些故事情节都是对原始灵魂崇拜的原型意象的加工和再现。

原始时期,很多的民族部落都有灵魂崇拜。在原始人类的世界里,他们认为存在灵魂,他们也相信灵魂可以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可以超越时空而自由自在的存在,也可以支配人的生命,而灵魂只是暂时寄居在人的身体中。原始人类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灵魂相连,就产生了灵魂崇拜。在《西游记》中,始终都有原始人类灵魂崇拜观念的体现,表现出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对生命的崇拜。

三、小结

    《西游记》反映了人类集体无意识对英雄的崇拜,是作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建造的一座想象的桥梁。运用原型批评法进行解读《西游记》,通过非现实的神话故事。显现出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观念和原始意识。其中大量关于原型意象的解释和描写,使《西游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3]洪婧.《西游记》原型意象浅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