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心灵的壁垒
(2024-05-11 17:43:32)作为一名班主任,日常处理学生的家庭问题和学习问题,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六年级了,当下班里部分同学现处于小青春期,心灵的渴求在年龄增长之下慢慢增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家长,应该在保证孩子尽可能独立成长的同时,细心呵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因为家长能筑起保护孩子心灵的关键壁垒。
在班级内有一位较为“特殊”的孩子——小姜。当我任教班级的语文学科时,前一任老师就特意提醒过,这个孩子经常在上课时不间断做小动作,坐没坐相,不论是哪一门学科一直都是趴在桌上上课,与同学间的相处时有摩擦,也没有展现出过学习的主动性,家长的沟通也是一大问题,属实给了老师教学压力。
小姜的母亲是一名全职妈妈,家务琐碎辛劳,使得她时常暴躁易怒,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也总显得力不从心;小姜的父亲是一个不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男性,每当学校里有问题反馈给他时,只会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孩子,不会从根源解决孩子的问题。小姜在三四年级时,回家还会主动向父母亲请教数学和英语作业上的难题,但是小姜的母亲习惯以“你又不出国,英语不需要学那么好”“你只要会日常生活消费就好了”自身的消极观念影响孩子;父亲时常加班,几乎参与不了孩子的教育。久而久之,小姜思想上逐渐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也最终体现到了学习上。在数学课和英语课时,他总是瘫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也不会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每次的测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我开始试想,如果当时小姜的提问,从母亲那得到的是“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一起探讨解决一下”“英语这样的内容不如我们借助书本或者翻译器,可能会更准确,一起查一下学习一下吧”这样饱含鼓励性的积极反馈,小姜的情况一定会和现在截然不同,这就是家长给孩子以鼓励和勇气的意义所在。
于是在某一次班会课上,我组织了同学去调查家长的童年生活,包括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课前我特意找了小姜浅浅聊了一下。我将小姜带到办公室,让他在我的桌边坐下,随意地以闲聊的口吻问他:“最近我发现那你字写得比之前好了很多,在家爸爸妈妈有让你练字吗?”小姜耷拉着脑袋,说了声是。这是一个好现象。我接着询问:“那你在家现在是妈妈帮助你学习还是爸爸呢?”小姜这次很快就回答了:“我妈妈,我爸很晚才回来,他不管我的。”我回忆之前老师的留言,确实属实。“那之前和小朋友之前发生矛盾,是你爸爸联系的我啊?”小姜双手扣着裤子边不说话了。我有些差异,这个问题是怎么触及到了他的抗拒点?但也许是我之前的铺垫,小姜过了一会才瓮声瓮气地说:“他只会打我一顿,从来不管我。”我这才意识到了小姜家庭的复杂性。但是这样的家庭矛盾,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我只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认真对待生活与学习,茁壮成长,茁壮成人。于是,我叮嘱小姜,这次的班会材料要好好搜集,多和妈妈爸爸沟通,不要吝啬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