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味

(2023-01-21 20:29:54)
“年味”说白了,就是仪式感。所谓仪式感,就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做、在别的时候都不做的事情,这个和生活水平无关。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变淡,是因为,跟过年相关的旧的仪式越来越少,而新的仪式却一直没有确立。
从前的年味,都要先从吃开始说起,民以食为天嘛。跟吃相关的,杀猪宰羊包饺子蒸馒头炸春卷,这些在过去只有过年才有的仪式感满满的事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失去了意义。而且很多传统食物,由于高油高糖,反而成了不健康食物。也就是,吃的方面,旧的仪式可以说存在感很弱了。虽然我们过年还会吃饺子、吃汤圆,但更多的是旧习俗的惯性延续,不吃也罢,并不是像几十年前很多人家指着过年吃这一顿好的。
不止我的家乡,受到时节和年俗的影响,全国许多地方应该都有备年货的习俗,这个主要是因为,过去基本上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这大半个月几乎商品供应是停止运转的,所以不备年货的人家,过年是真的没啥可以吃,备年货不是个凑热闹瞎忙活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大半个月甚至整个正月全家人的吃喝问题。而现在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人不想备年货就有人想赚这个春节市场的钱。尤其是在大城市,即使正月初一,市场也有新鲜蔬菜可以买到,备年货也就单纯成了赶热闹的事情,很多家庭不备年货也能平稳过年。再加上很多上班族都是到除夕才正式放假,所以更没有备年货的时间了。于是,过年备年货的仪式感好像也在减弱。
最让现下的我无法释怀的是儿时拜年的那种幸福感。2010年以前,我家还属于那种几代人没有搬迁过的家族,周边大多也是几代人都住在这里的老邻居。所以我们小时候过年那几天的拜年是相当热闹的。我爷爷奶奶结婚早,多子多孙,从大年初一开始,家族当中除爷爷奶奶这个辈分的,只需要在家坐着等人来招呼,其余小辈的好几十口人,挨家挨户拜年问候。我是跟爷爷奶奶带在身边的,所以也是在家的,往往是随他们等着一波又一波街坊亲友挨着拜年,基本大半天就过去了。然而2010年开始老家拆迁了,原本走几步就能到的直系亲属家,现在想登门拜访都不再那么方便。再是缘由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逐渐长大,亲戚会越来越少;随着爷爷奶奶一辈的老人们陆续去世,年轻人们多爱提倡喜欢新事新办,所以这几年我们这辈的亲戚朋友之间若不是父母做主攒局,其实已经互相很生疏了。所以,传统上那种扫街拜年的场面也会越来越罕见。
年关将近,新年假期我们要怎么度过?也没有想太完善,但既然很多旧的仪式感消退是不可逆转的,那么,新的可持续的受欢迎的仪式感就必须补充进来。只有“有人”的春节假期,才会有我们追求的“仪式感”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胎时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