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沈老师寒假推荐这本书给我,读完还有作业:写读后感。书很长,却很精彩。光是前言和绪论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本书开头提出教学设计应该是逆向设计,其主要观点是:从输出端思考教学,从预期结果思考教学。不是关注教师的教,而是关注学生的学。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本书重点在于讲述如何来理解“理解”。我们在教学设计里教学目标经常有知道……和理解……。但是怎么样区别什么是理解,理解的程度到底是什么?知道和理解的区别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理解”吗?这一章为我解答了疑惑。本章区分了“知道”和“理解”,指出了理解的可迁移性。本章对“理解”加以界定并进一步分层次,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以“六侧面”随时评估学生的“理解”,并加以整合。
理解的六侧面分别是: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这六个侧面表现了迁移的能力,反映了理解的不同内涵。书中不是单调的理论分析,而是有案例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尤其是里面有一份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教案解析让我印象深刻。
教学中我们常常抛出一个个“问题”,但是很多问题是无效的,常常会弄巧成拙。本书还阐述了:基本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门。并且指出了提出基本问题的技巧和使用基本问题的技巧。
我很感兴趣的是本书提出的“将UbD作为课程框架”。本书系统的阐述了如何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我想到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当时导师给我讲“评价先于设计”,我一直不是很理解。直到看完本书,我才真的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这就是逆向教学设计。重点不是怎么样教,而是学生怎么样学。
我希望能按照书中的提议,选择一个熟悉的单元,围绕UbD中的设计元素进行重构。这本书对我启发很大,相信在未来教学中,我能去实践在本书中学习到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