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假期开启带娃模式,在娃能安静下来的时间里读了几本绘本,其中一本《我喜欢自己》,是我最愿意读的,从初读的惊喜到每次读的感慨甚至感动,也许娃还不懂,但她喜欢重复那句“我喜欢我圆圆的肚子、卷卷的尾巴和细细的小脚。”配合着夸张的肢体动作,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喜爱和自得。
突然想到其实我经常在看着我们家孩子的时候,各种挑剔:头怎么这么大?腿怎么这么短?眼睛怎么这么小?……并且时常在玩笑间说给家人,说给孩子听,也许孩子还太小,不懂得,但是总会一天天地她对这些概念有了一种接受和认知,然而在以上这种负面的认知判断中,会不会让孩子形成一种负面价值的自我否定?所谓的头要小、腿要长、眼睛要大,都是社会上的一种审美定势,是别人眼中的一种成见,而我们却经常不自觉地去迎合别人的期待,满足别人的喜好,用一种自我牺牲的态度去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甚至不仅仅对我们自己,对待我们爱的人也如此苛刻粗暴。
《我喜欢自己》里的小猪,就是我们生命最初的样子。我们本就喜欢自己,没有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是最长久地陪伴自己的存在,可以做所有好玩儿的事情:画漂亮的图画,骑车骑得很快,读好看的书;可以照顾自己,那些窸窣寻常的生活细节:刷牙、洗澡、吃有营养的食物,都是我们喜欢自己、喜欢生活的痕迹;无论我的外形是胖是瘦,是丑是美,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如此值得庆幸;即便是心情不好,即便是遭遇挫折,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接受自己,肯定自己,赞美自己,就必然能开朗地生活着。在绘本中,作者有意识地弱化了“别人”的存在,即便是有其他的小动物,有猪妈妈,但所充当地都是旁观者、观众、辅助者,那个“我”才是绝对的主角,所有的叙述中没有有意无意的比较,也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需要用“最棒”、“最好”来拔高自己,获得一种偏执的优越感。这种单纯地喜欢自己,本来就是我们原有的样子。
那长大成年的我们,还是如此纯粹地喜欢自己吗?恐怕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如此。从我们从个体走向群体,比较和竞争成为自我评判的主要方式。《自卑与超越》中提到了学校的作用:“在当今体制下,我们常常发现,孩子来上学不是来合作的,而是准备竞争。整个教育过程都是教如何赢。这对儿童来说是灾难。无论他奋力向前冲打败别人,还是落在后面放弃努力,都是灾难。两种情况中,他都只关心自己,他不再以奉献、帮助为目标,而是尽力获取”, 这段话中的“只关心自己”的“关心”是从功利角度来看待自我的得失,而不是真正地关心自己的喜好、快乐和追求。恰如“如果他们被放进慢班,一般都很清楚是怎么回事,而快班的孩子自然也懂,会轻视其他人。这是培养挫败感和不正当优越感的温床”,也许对于“快慢班”的论调过于简单,但整个社会很多行业皆是如此,竞争的压力带来的平行比较,让我们陷入了自卑和自傲的泥潭,总是忘记用纯粹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喜欢自己。
前几日,看了一则博文,我们以往印象中大大咧咧充满自信的台湾艺人小S,实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自我否定倾向的人,在节目中的言行下意识地表现了自身的不自信,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我相信很多人在看的时候也仿佛看到了自己影子。这种“低自我认同感”,也许很多人都会存在,因为人类的三大心理需求之一就是“我们在寻求内在的个人价值感的同时,也在寻求一种我们被他人重视的确信感。”而但凡在乎别人的眼光大过自己的需求,相信他人的评价多过自己的判断的人都存在这样的“低自我认同感”。
在《我们为什么总选择逃避》一书里有个自测,涉及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诉之出口的话语,当我们使用时便意味着对他人的批评或评判,而这些句子同时也表明了一个人面对的障碍所在:1、总是小题大做!2、认为他就是上帝恩赐给女人的礼物。3、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4、为什么非得在关系里充当受气包?自测中称选择这四项的反映的往往是在关系中的自尊议题。虽不能盲信,但从大概率以及对自我的反思来说我本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自己不够自信,在群体中也往往希望通过别人的认可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和自尊。这固然不能称之为完全的坏事,但过于在意他人否定自我的倾向也必然会让人生变得局促。
“生命早期的缺憾越多,受伤感以及羞耻感也就越发强烈,而这些感觉将会伴随这个人的一生。”我希望在我们孩子生命初期的四到五年中,我们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的挫败感、羞耻感、竞技意识,给予多一些的安全感、确信感、满足感和合作观念,尽可能地保持着对自己的喜欢,为之后的漫长人生奠基自信的温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