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AfL方法篇:从理论的“干爽高地”到实践的“低洼湿地”
(2018-10-14 22:00:03)
标签:
读书 |
分类: 沈志辉and蜗牛 |
从理论研究到教学现场的两年间,我遭遇过理论与实践的激烈冲突与缓慢融合。范式的转换让我一度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实践场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我犹如从理论的干爽高地掉入了实践的低洼湿地。对此,可援引舍恩的论述做一定阐释。“在专业实践的不同地形中,有块干爽坚实的高地,实践者可在那里有效使用研究产生的理论与技术;不过,同时也存在着一片湿软的低地,那里的情境是令人困扰的‘混乱’,在那里科技的解决之道是行不通的”。在教育实践中,可以肯定的是,泥泞的湿地显然要多一些,因为你永远难以预料课堂中的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因此,在在介绍AlF的方法前,先分享伊恩·史密斯提出的4P原则,即Practical、Pupils、
Personal、Persevere。概而言之,可操作的、适用于学生的、符合教师气质的、能够被坚持的的方法,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祝新华和廖勇曾研究了国际上关于AlF的方法,他们十分强调“根据学生学习表现形成有用的反馈信息,以激励、调整学习(促进学习)”,其具体方法集中在制定学习目标、评估方式与主体。同样的,后文介绍的方法,也多来自于《学习性评价行动建议200条(中学版)》,间或参考《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 事实上,我更愿意将下面的AlF方法们称为“小技巧”。在实践的低洼湿地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这些技巧,破解一些教学困境,搜集关于学生学习的描述性证据,以便更好地促进其学习。
1. 分享学习目标
1.1撰写学习目标:参照课标,但不要照抄;学习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而非任务;尽可能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
1.2设定实现指标:关注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尽可能多的使用动词“我能”,将指标外显为学生的表现性行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人际关系,这对于激发与维持学习非常关键。
1.3与学生分享学习目标与实现指标:在课堂的开始,并随时分享目标与指标;引领学生参与目标与指标的制定,有助于其更好地了解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帮助学生形成制作思维导图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认知图式。
2. 提更好的问题
2.1提更好的问题:摒弃对所谓正确答案的不良嗜好,避免让学生“猜谜”;尽可能多的设置胖(热)问题,宏大(本质)问题,也就是非良构的、开放性的问题,这更有利学生的思维拓展与问题解决能力;可以用六个诚实仆人来进行设问,即Who、Where、What、When、Why、How,后两者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
2.2更好的提问:提问的语言尽可能是讨论、对话的;太过意料之外的答案暂时放进“冰箱”,但要有拿出来的时候。
2.3设计有挑战性的活动:任何课堂都可以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可采用掷骰子、旋转木马、拼图等方法,加强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流。
3.让反馈更有价值
3.1提高口头反馈质量:评价的对象是学习,非学生;尽可能“少批评、多建议;少评价,多描述;少表扬、多欣赏”。
3.2让批改作业易于操作且有效:快速浏览打钩等仅判断正误的批改方式可以交给学生或者借用信息化手段;尽可能多的质性的评价,如给予学优生框架提示法、学困生举例提示法等。
3.3让书面评价更有价值:鼓励学生从“固定型思维”走向“学习型思维模式”;尽可能开展三分之二测验,即过程中的评价;课采用奇数页与偶数页的方法。
4.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
4.1创设支持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氛围:可建构学生学习共同体,帮助其形成共同的愿景、信念和行动;也可采取快速约会法,借助临时的非正式共同体,帮助学生形成跟为丰富的理解。
4.2使用评价帮助学生备课:向学生解释评分体系,便于学生参与开发评估指标,可借用交通信号灯帮助学生更好的调控自己的学习。
4.3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为学生设计思考自己学习的海报;在课堂上设置暂停时间,供学生自我诊断与同伴交流;制定出门通行证,搜集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评价信息。
从一定程度来说,AlF的种种方法可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曾提示我们,在课堂里,教师要做的三件事是仅仅“倾听、串联和反刍”,做好了这三件事,AlF的方法将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