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6-30遗忘曲线
“其实,我的方法很简单,只有四个字:及时复习。就拿英语来说吧,在一节课就要结束的时候,我会用几分钟的时间大致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做到基本上理解所讲的内容,能记住多少就记住多少。晚上睡觉前我会用大约5—10分钟的时间背诵当天学过的单词或课文,第二天早上我会再用5—10分钟的时间试图回忆并背诵这些内容。到此,两个10分钟并不很长,但我已经完全掌握了所学的新东西。到晨读的时候我会进一步复习,直到背得滚瓜烂熟。两三天之后、一星期之后、三星期之后,我都会再一次复习这些内容。同学们可能会很吃惊,复习这么多次数,该要用多少时间啊!其实,每次复习只需用几分钟的时间,学习起来就很轻松。就这样,重复的次数多了,自然就不会忘记了。”
遗忘曲线: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及时复习,不要对知识的学习总是从零开始。
复习周期模式:初次学习——第一轮复习:一小时后;第二轮复习:一天以后;第三轮复习:三天之后;第四轮复习:一周之后;第五轮复习:一个月之后。
P32-33 超限效应:留给“空白”
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P38-39 高原现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学习是一个过程,经历从开始阶段、迅速提高阶段、高原期以及再次提高阶段的循环往复。
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合该阶段的学习方法。
克服高原现象需要的是耐心。
在个人知识方面,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知识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丰富的知识基础。即使基础知识扎实,局部技能熟练,但要将它们加以综合,使它们连贯起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P70-71头脑风暴效应:臭皮匠协定
仅提出一个有趣的开放性的问题是不够的。在进行头脑风暴之前必须要有君子协定,也可以称为“臭皮匠协定”。
不许评价!——要到头脑风暴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
要知道进行头脑风暴是一个高耗能的活动,对观点的评估要占用珍贵的脑力,何不把脑力用在更有价值观点的产生上呢?这是遵循了最经济的原则。
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 让大家闭嘴容易,开口难。驯服一个狂热的想法比率先想出一个立即生效的观点要容易得多。所以观点越“疯狂”就越要给予鼓励,现在就大声说出你脑子中闪过的任何奇异的和不可行的观点,看看它们能引出什么。没有任何观点是荒谬的,也没有什么是夸张的,在头脑风暴里只有好点子! 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 要知道,我们讨论的核心目的就是一网打尽所有可能的观点,寻求观点的量,浓缩观点清单是以后的事情。如果头脑风暴讨论结束时有大量的观点,那么发现一个非常好的观点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 我们鼓励每个人的参与,但是呈现出来的每个观点属于团体,只有所有参与者能够自由地和自信地贡献,才是进行头脑冈暴的体现。当然,每个人的独特视角在相互的碰撞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火花,如果你的观点是建立在其他人的观点之上,只要进行了扩展和发挥,也能受到鼓励,这与生成一系列观点一样有意义。
头脑风暴效应在群体的氛围下,一般是10一12个人中能产生最大的能量。教学中的许多活动都非常适合进行这样的活动:班级讨论会,进行探究学习,合作作文等等。只要把握住“协议先定、评价后行”的原则,好点子就能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刮起风暴。
P93-95 德西效应
进行一项愉快活动,如果同时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人的工作欲望不仅不会增加,有时反而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这种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称之为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置于脑外而着重于奖励,使他们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 奖励的给予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学问。
教师在奖励和表扬学生时,应该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而不要引导他们仅仅去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