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郭第67篇】读书,何尝不是增惑?——读《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有感

(2016-02-18 08:23:58)
标签:

读书

杂谈

分类: 老郭and陆小璟

      寒假期间,白丁读书沙龙首次“大赦”,允准假期只写一篇读后感。像我这样的拖延症患者自然能拖则拖,未成想,这一拖竟然又到了最后一刻,竟然还以为尚有时日。还好,假期托女儿的福,蹭了几篇女儿的语文寒假作业,读来早有些许感悟。

      女儿的一项寒假作业就是老师指定了几篇好文章需要阅读,第一篇就是周国平先生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与学生学习上“第一页”现象异曲同工,我也是对第一篇格外关注。这一篇万字长文是周国平哲思散文中的代表作,读来真有涤荡心灵的效用,至少在春节期间让人不至于太过脑满肠肥。我选择了几段颇为精彩的语段与大家共享、共析、共思。

      “雅典是哲学的圣地,但看来不是哲学家的乐园,出身本邦的哲学家只有两个,苏格拉底被处死,年轻的柏拉图在老师死后逃到了国外。这又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一个人宁死不放弃探究人生真理的权利,为哲学殉难,证明了人的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正因为出了苏格拉底,雅典才不愧是哲学的圣地”。犹记得吾家对面的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门口的两尊塑像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也基本代表了世人对雅典的哲学高度的高度统一认可。“圣地”和“乐园”是否不大可能完全合体?“圣地”永远是用血液清洗后的洁净?“乐园”只能是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的底层需求?哲学如此,其它领域是否亦是如此?宁死殉难或“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否是达成目标的唯一途径?

      我等俗人确实很难达到苏格拉底这样震古烁今大哲学家的人生境界,甚至他的弟子也很难企及。世人都知道柏拉图是他的得意门生,殊不知苏格拉底还有很多弟子,其中就有师逝后为他成功辩解的色诺芬。色诺芬“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就决不会被判死刑。”反之,“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二十八岁,审判时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只是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在真理与生存面前,哲学家苏格拉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应该还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最懂苏格拉底:“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宁愿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试问我等众人,又有几人能达到此种境界?

      周先生总结得好:“他(苏格拉底)比原告和法官更清醒地预见到了结局,审判实质上是遵照他的意志进展的。他胸有成竹,一步步把审判推向高潮,这高潮就是死刑判决。”不论是将“一个哲学家交给几百个不知哲学为何物的民众去审判”,还是“那些人数众多、无名无姓,把他置于无法对质却又不得不自辩境地的散布流言的人”,这些应该都不会成为哲人被最终处死的根本理由。最主要的还是苏格拉底毫不放弃的原则,“神派我一生从事哲学活动,我却因怕死而擅离职守,这才荒谬。雅典人啊,我敬爱你们,可是我要服从神过于服从你们。只要我一息尚存,就决不放弃哲学。”“他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其职责是不停地叮咬人们,唤醒人们,使人们对专注于钱财和荣誉、不在意智慧和灵魂的生活感到羞愧。”他又不屑于让妻儿当庭的求情,因为“我常见有声望的人受审时做出这种怪状,演这种可怜戏剧,他们是邦国之耻。”他更不愿意缴纳罚款,一是因为他确实没钱,更因为他对审判员的轻慢抵消了有限的同情。

  接受判决之后,苏格拉底作了最后的发言,他说:“我缺的不是言辞,而是厚颜无耻,哭哭啼啼,说你们爱听的话。你们习惯看到别人这样,但这种事不配我做。“逃死不难,逃罪恶难,罪恶追人比死快。我又老又钝,所以被跑慢的追上,你们敏捷,所以被跑快的追上。我们各受各的惩罚,合当如此。”然后,又以他特有的反讽委托判官们一件事:“我儿子长大后,如果关注钱财先于德行,没有出息而自以为有出息,请责备他们,一如我之责备你们。”这篇著名辩词用一句无比平静的话结束:“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看到这里,我突然对有神论者充满了理解和尊敬。西方普遍有一种观点就是“中国威胁论”,支撑这种观点的论据之一即是“全世界大约有15亿无神论者,中国占了10亿”,“抬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若没有神的庇佑和监督自身的言行必将如脱缰野马毫无约束。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并不了解,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也不值一辩。但是有神论者的这种“唯有神知道”确实对西方社会的道德水准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回到文章的标题——《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语出在法庭上讨论苏格拉底应受的惩罚时苏格拉底的一段精彩发言:我每日讨论道德问题,省察自己和别人,原是于人最有益的事情。可是,一天之内就判决死刑案件,时间太短,我已无法让你们相信一个真理了,这个真理就是“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谁的人生经过省察?

      谁来省察你的人生?

      经省察的人生就一定有价值?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一点价值?

      你的人生有无价值?

      没有价值的人生又当如何?

      ……  ……

      都说读书是用来解惑的,但又何尝不是增惑呢?

      答案可能还是“唯有神知道”吧!

      已近午夜,读书圈的圈友们估计已进入梦乡,无限拖延的老郭终于完成了作业,也似乎找到了一些感觉……

      晚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