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学会爱自己
(2023-12-16 21:06:32)分类: 半帆 |
前年爆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一句台词便是,“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屏幕前已经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曾是个少年的模样?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其实是被不断赋予各种各样角色的过程。从仅仅是个孩子,到成为学生、成为职业人再到丈夫、妻子、父母......每一种角色的获得,必然跟随着相应的一系列的责任。在这段历程中,最大的角色转变、最重的责任担当便是为人父母。当我们开始参与到一个生命的成长,对一个生命从始至终地牵挂、担忧时,我们似乎便不再是自己,成为了XXX的父亲、母亲。
以往的时候,我们说人爱自己就是一种本能。然而在有了孩子之后,爱孩子成为了一种本能,爱自己反倒显得有些陌生。很多父母可能会疑惑,每天忙于工作、忙于照顾孩子,忙于生活里的各种琐事,又哪里来的时间和精力去爱自己?
一、父母为什么要“爱自己”
(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会爱自己才是一生最重要的课题。
正如我们一开始所说,人的一生发展,从我们只是父母的孩子,到成为学生、成为职业人,成为XXX的父母,在这些身份中,我们都可以比较明显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因为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学校的考试成绩、领导及工作业绩的反馈等等,这些外在的评价标准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我价值判断准绳。然而,我们也深知,终有一天,我们是要退出工作岗位,某一天父母离去,孩子长大远走,我们重新回归到只是自己的角色,那个时候我们要如何证明自身价值所在。再者,如果身边有老人陪伴生活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老人而言,其实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就是最可贵、最难得的,这样的状态不论对于老人,还是我们自身而言都是最好的。因而,爱自己是生命成长历程的必然,会爱自己才是一生最重要的课题。
(二)愧疚式教育和牺牲式付出带来的痛
所谓愧疚式教育,是指父母通过诉苦、示弱甚至自虐的方式,情感绑架孩子,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还有一种则是付出型父母常见的教育,是孩子为一切,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比如以下场景,你是否遇到过?
“爸妈这么辛苦,你这个成绩对得起谁?”
“如果不生你,我现在早就是……”
“家里没钱,爸妈砸锅卖铁也供你读大学。”
孩子都是无条件爱父母的。
当他们听到父母这样的表述,内心会不自主升腾出一种罪恶感:
“都是我的错,才让爸爸、妈妈这么辛苦。”
“如果没有我,妈妈可以值得更好的人生。”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了不属于自己的压力。
而“牺牲式”付出,成为很多中国式父母的标签,我们被这样的付出而感动,而心疼,但同时也被这样的爱而裹挟、而压制。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完全为了别人或者孩子而活。这个人既压抑又隐忍,他/她的口头禅是:
“我还不都是为了你!”
“我这么努力,不正是为了让你过得更好”
“若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他离婚了”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得感恩”......
这样的话语在生活中似乎很常见,当我刚刚特意重复这些话时,不知道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指责、有愤怒、有委屈。其实,牺牲式的付出,不管是对孩子,还是我们自身,很多时候都不会带来幸福。
当一个人过度牺牲自己的时候,孩子不见得是幸福的,或者可以肯定地说孩子必然是不幸福的。在牺牲自我的过程中,自己也往往会因为这样超额的付出而产生委屈感、愤怒感。长期让自己受委屈,既不会让自己感觉幸福,也会让身边的人产生愧疚、压抑的情绪。【父母过度牺牲,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牺牲感越强,孩子幸福感越弱。】
适当收起自己的“牺牲”与“付出”,将关爱与注意力多偏向自己一些,对于孩子与我们自身而言,都是最好的安排。善于爱自己才是一切顺意的起点。毕竟我们永远无法给予他人我们自身都没有的东西。唯有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他人,也才能给予对方更健康、舒适的爱。
(三)父母学会爱自己,才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最好的榜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出现自伤行为。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他们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不去面对,而是选择以自伤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证明自身的“存在”。这些孩子的宣泄方式,毫无疑问是对生命本身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与善意。
因而,父母学会爱自己,其实也是在给我们的孩子做榜样。善于爱自己的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于无形中让孩子看到爱自己的模样,学会处理问题的正确合理方式方法。往后无论是顺途还是坎坷,相信他都将热爱自己,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心灵。
二、父母如何“爱自己”
那么,父母可以如何爱自己呢?这里我们主要就心理层面进行分享。
1.态度上: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局限性
不是每一颗星星都是最亮的,也不是每朵花都是最美的。接纳自己的缺点,才会有改正的机会和可能;接受自己的局限,才能拥抱真实的人生。我们作为父母也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局限性。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机器这种东西,只要使用的人操作熟练,就一定可以按照人的意愿运转。但是,养育一个活生生的人与操作机器可大不相同,所以,有数不清的困难也是理所当然的。”确实如此,养育孩子的过程里,哪怕我们做再多的准备,也一定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现实当中,工作、生活、孩子、自身,种种事情都需要我们去处理、去平衡,怎能要求自己万无一失,十全十美。同时,其实也正是这些“做不到”,才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而非一味地陷入对“完美”的执念里。只有坦然地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才能给自己透透气,也给孩子松松绑。
除此之外,完美的父母,反而容易培养有问题的孩子。60分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完美主义者的本质,是人格弱小。丝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说某种缺憾带来的屈辱感,这种屈辱感会投射给孩子。完美的母亲,还会遏制孩子的创造力。母亲的“缺点”,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创造力,是孩子在幻想层面弥补母亲的不完美,如果母亲“完美了”,Ta就不需要创造了。
(二)思维上:觉察调整自身思维
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并非生活中发生的事,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故事分享: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卖太阳帽的。两个做生意的女儿,让老太太天天生活在烦恼中,因为晴天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老太太烦恼,雨天的时候,小女儿的太阳帽卖不出去,老太太也烦恼。后来一位邻居对老太太说:“看你多有福,每天都有好事情发生,晴天你小女儿有太阳帽卖,雨天你大女儿又有雨伞卖,你两个女儿天天都有生意做,你岂不是天天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啊!”这话让老太太恍然大悟,从此改变了对两个女儿做生意的心态,天天都生活在快乐中。在现状未改变的情况下,对事件的认知发生了转变,随之心情也就发生了改变。
大家可以看到,面对同样的事,当我们的认识不一样时,心情自然是有着千差万别的。这即是情绪ABC理论的体现:我们的情绪以及行为反应(C)是由人们对事件的信念(B)所引起的,而非事件本身(A)。
生活中就是因为存在很多不合理信念,才会生出很多的消极情绪。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比如“你必须听我的”、“你就应该这么办”、“你怎么就不能体谅我”。一旦对方没有按照我们的“应该”行动,我们便会因此而失望、愤怒。和孩子相处亦然。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烦恼,这个“听话”其实就是绝对化思维的典型代表。我们想要培养的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吗?应对绝对化思维的最佳方法便是自我觉察,当出现负性情绪时,有意识地将脑海中的念头重复几次,看看是否是自己的“应该”在作祟。
过分概括化,即以偏概全。比如,犯了一次错,或某方面存在不足,就认为自己或他人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容易泛化问题。如孩子起床拖延,便直接认定TA懒惰;孩子成绩不理想,便认定Ta干啥啥不行,等等。过分概括化常常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本身是一个很小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肆意泛化,引起孩子的抗拒反感,打击孩子自信心,恶化亲子关系。这样的思维也常常让我们自身无助无力。针对过分概括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就事论事。
糟糕至极,即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比如一次重要的考试失败后就断言“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一次求职失败后就恐慌“自己今后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对于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自身而言,最常见便是第一个问题。我们往往会被当下的问题蒙住了双眼,担心他/她学习成绩怎么总提不上去,担心他/她万一中考失利,高考失利怎么办,担心他/她不善交往,性格内向,似乎每一份担心都会牵涉到这个孩子的一生。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自己及同行者走过的路,或许会发现人生哪有什么真正的制胜点。人的生命里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拐点,以一个单一的点(如中高考)来判断一个人是成功还是失败,未免很不客观。
因而,很多时候,为人父母,我们需要将眼光放长远一些,不以一时的失利而焦虑不已。我们就是孩子的大本营,遇到问题,如果我们慌张不已,孩子就会更加慌乱无措。而当我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平静的心态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相信孩子会更有力量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