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023-11-04 17:49:38)分类: 半帆 |
本月共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忍不住边读边记录。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中进行观察,并清除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我很紧张”,我坦白地说,“但不是因为你的肤色,而是因为我和大家是初次见面,我希望得到肯定。”示弱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们开始了解我、介绍他们自己,并询问有关非暴力沟通的问题。要区分感受和想法。我们表达感受的时候可以用“我觉得”,但当我们表达想法时,最好还是用“我认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根据我长期以来的经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这种话很难提醒她先生留意她的愿望。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们就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所以要把自己或者他们人的批评翻译成自己或者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我们告诉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但是这种请求,也要区分请求与命令。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当我们给人反馈时,如果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对他们下结论,他们一般不会产生反感。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对方抱怨的时候,关注他的感受,理解他。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越是专注于他的感受和需要,你就越会把他看作因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绝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