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读《做有温度的教育》

(2023-04-15 18:44:34)

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读完方华老师的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说实话,作为一名老师,无论是曾经的班主任,还是现在的心理老师,我的理念一直就是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因此,在我所带的班级,我常常会搞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也常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有同时曾经跟我说,她觉得我们班孩子的状态挺好的,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如今做心理老师,我也总是对孩子们说,希望心理课是舒服的,温暖的,能够让他们获得愉悦体验或者释放。但我并没有仔细去想过,这样的状态是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在想,教育的温度是什么?多少度才是适宜的温度呢?我迫不及待地去书中寻找答案,却发现,并没有这样一个数字能够为我解答。如今,再回顾书中的内容,除了笑自己傻之外,我想,可以用方老师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理解教育的温度。即八十岁的教育,成长,人。

在这个凡事都求快的时代里,就连教育也加快了步伐,追求更多的功利,而缺少了一些人情味。而这些人情味,恰恰是教育的温度所在。方老师坚持“底线教育”,所谓底线,我想就是承认每个人的不同。这条线他不是一条直线,不是一个门槛,它虽然是底线,却应该没有最底,因为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一个或一部分学生。这和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倒是有几分相似。教育者眼中的学生,不是受教育的群体,而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性格特点、学习能力、个性特长。有些孩子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他可能是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可从才艺特长方面看,他会架子鼓,街舞,还会弹琴,可谓多才多艺,这样的孩子,是优秀或是“后进”,全看衡量的尺度。我特别感动于书中的这句话——教育者眼里应该看到的不是优秀而是成长。教育者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唯一价值追求,关注人的差异,人的兴趣,人的情绪,人的认知,人的习惯。这样的教育有温度的话,上的是有温度的课,写的是有温度的字,“不急躁”、“不极端”“不尖锐”没有淘汰,没有选择,而只有帮助,只有变化,只有鼓励和希望,只想让孩子拥有更多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杂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