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个思维,再“教育”——《思维影响教育》读后感

(2022-12-31 18:15:41)
记忆中,曾听到周围人说过,两种职业越老越“香”,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工作后渐渐明白,所谓越老越吃香,大多是因为经验的积累。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教师,都是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才能成长的。
但同时也会面临着另一种问题——经验主义。而长期的为经验论容易带来的便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式。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常常能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就能发现问题,深谙班级管理之道;拿到课本教学重便一目了然,文本解读能力不言而喻;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更是无形中便有威信,不像年轻的新老师那般容易遇到质疑。在阅读《思维影响教育》这本书前,我也是相信这份经验的力量的,但同时也明白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将固有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才能更有效地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去思考,思维才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升。
在阅读中,我最强烈的感受便是,这本书是有思考的一线教育体会。书中少有大理论,而多是一线教育教学或课堂中的故事与课例,读起来通俗且接地气。
如今,我们不断地在强调课堂的改革创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等概念被不断地提出,应运而生的便是课堂的一次次改革。可是课堂教学也在一次次的改革中变得不切实际的华丽。小组合作讨论变多了,学生们在课堂中激烈地探讨,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每个小组在老师的设计下,完成一次次的交流。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在旁人看来课堂也真正属于了学生。可是长期下去,不难发现学生间的额差距不断拉大,会思考的孩子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而那些本就落后的孩子则越来越吃力,甚至对思考产生不同程度额厌烦,思维能力就愈发跟不上。同样,现在的课堂为了使整个教学模式更加流畅,常常会出现预设,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这一方式,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师而言,运用恰当,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可是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过度的预设,往往会导致老师“钻牛角尖”,学生越答不上来,老师越着急,最后只得将答案告知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思维便会单一。
思维的训练不可能使一蹴而就的。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我们老师首先得学会思考,通过和学生间的磨合,了解学生的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如何设计适合他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他们提升思维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说丑
后一篇:小套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