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立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性而减
(2022-08-20 17:58:0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富强、民主、文明”分别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角度提出了国家运行发展目标。为了保障这一目标的完成,我们通过法治为本,人治为辅的方法建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运行准则。在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社会成形的过程中,人们也形成了相适应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信仰和行为规范。因此当国家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要求达到相应的目标时,人们自己也有了共同的信仰和准则,同时我们的社会环境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应是具有时代性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因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人文内涵。
宏观来说,教育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具有国家观念的、尊重民族传统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
富有国家观念就是说教育要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是精神层面的要求。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
所谓培养现代公民,即教育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是指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和老师能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成为课程的主体,进行自觉地、高效能的学习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学会做事是指在习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勤于实践善于创造。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是具有崇高的意识形态,还应具备投身生活的本领,他们不仅是高智商的,更要是高情商的。学会共处是和谐的必要前提。只有个人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进而才能追求国家安全与稳定。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合作、探究性研究学习”能有效促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做人强调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公民应该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懂的尊重关心身边的人,他们不仅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更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的一代新人,是有理想、有文化的一代新人,是乐于为她人服务,勤于奉献他人的一代新人。
微观来说,教育的人文内涵即是尊重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悟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富有灵性的学生。
天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先天倾向性,是自然的环境的历史的结晶。天性是丰富的,它蕴藏着儿童成长的内在动力,是未生长成熟的胚芽,为儿童的生长发展暗示着方向。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如果忽视儿童的天性,一味地灌输,教育出来的人是“假人”,是没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人。我们的课堂要培养充分实现自身天性的“真人”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其与众不同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要允许学生有开阔的思维,独特的思想和批判性的观点。所谓悟性,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自主感悟知识,并能根据已有的资源来吸收接纳新知识的能力。悟性是学生最具创造性的潜能。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会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去领会、理解、把握知识本质,并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提高效率。如果说天性和个性追求的是学生的“真”,悟性发展的是“智”,那么灵性就是真和智的结合,是学生对事物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大的接受能力。简单地说,灵性的教育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教育,把它再具像一点,可以是美德教育(德性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关乎人的身心关系的教育。遵循教育的人文性,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世界、和人格发展,教学力求尊重学生的天性,启发学生的悟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灵性,使之成为真性情和好才情共同发展的全面的人。
“双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立足社会价值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让“双减”政策高效落地,开出明媚的教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