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间,享受寂寞
(2022-06-04 17:49:10)
不是因为身边没有人而寂寞,而是因为身边没有某个懂得的人而寂寞。
恋爱不得意的青春男女或许多有这样的寂寞感,比他们更寂寞的,是真正潜心做学问的人,比如说孔子。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曾说,孔子是孤独的,他做的学问可能永远无法有人理解,所以他宁可一生穷苦,从事教育,坚信终会有一个知己自远方来。
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
也许作为老师,也该有这样的信念。孔子的学问在五百年后才得到赞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信仰,也许需要更久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老师也要能够自得其乐。自得其乐,在日月伴读中,一次次在书中经历,在文字中饱满,继而在不了解,不理解中学会和孩子们相处,获得乐趣。这是阅读的魅力,也是阅读的能量。
那年的“傻瓜”风波至今仍记忆犹新,也是从那一次,我开始和学生写信,开始向学生倾吐我的孤独,倾吐他们对老师的不理解,他们回复我的,是——老师,你其实也不了解我们。我诧异。是啊,我可能真的不了解他们——
秘秘在我看来,是个仿佛有多动症的孩子,每天每天,动起来根本停不下来。中午吃饭的时候,竟然直接端着盛汤的大盆喝汤,还被值日老师逮个正着。我们都以为他会被批评,可是没有。值日老师只是拍拍他的背,报以一个微笑。然后,事情并没有结束,秘秘在“我喜欢你”活动中,写了一篇作文,我替他取名为《一汤盆的微笑》。他在文中表达对那位老师的喜爱,因为他的温柔与体贴。仅仅从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他说那位老师是无比温柔的。以后更是在集体晨会上大声说出“老师,我喜欢你”。这可能就是孩子的思维。确实,我真的不太了解。诚如那些读过的书中所说——你要懂他们。
可能我只了解我自己,只理解我自己,只能看到我自己。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我会纠结,会痛苦,甚至会愤怒。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大概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们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了,自己马上在心头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对,再过个把钟头,越看自己越对。人,就是这样,所以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
不仅如此,有时候,我们甚至不了解自己。德国汉堡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撰写的有关“手机自拍”论文中,将自拍细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一种即“为了自拍而自拍”,教授分析说,这种“自拍”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是“拍镜子中自拍的自己来表达自己是在自拍”,教授说,这种自拍是一种“自我参照,表达创意”……一直喜欢这种对貌似鸡毛蒜皮的煞有介事,感觉他能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我也一直觉得,我们其实不了解我们,可我们总以为我们了解我们。
这样看来,似乎我们心中常有怨恨,总是来自于“不了解”的误读,“不被了解”的焦虑。我们常常想要知道更多的关于他人的故事,却未曾深入思考故事背后更多的不为人知,最终看到本质。我们常常想要展示自己给别人看,却总是有所选择,有所顾忌,有所侧重,让别人看到粉饰过的自己,最终从别人那里看到不熟悉的自己,连自己都不敢相信。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太在意别人的想法,而迷失了自己。
已经毕业的Damon来学校看我,说起教他们时,我曾不止一次地哭过,我对他说:“我早就不哭了好嘛!现在的我已经修炼强大,再也不会因为学生哭了!”语气坚定而又傲娇,我想让他知道,我不再是那个感性而又好欺负的菜鸟了,可他却有些失落地对我说:“我觉得你以前那样挺好的啊!虽然是在我们面前哭,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你对我们的用心。你不觉得你每次哭完,我们对你的道歉都很很认真吗?”我愕然。用心?曾经对不了解我的用心的不就是你们吗?
时过境迁,曾经我苦苦埋怨不被了解的时光,竟被描述成最美的时光……而我却在“反正也不会被理解”的伤感中差点迷失了……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点,以本篇第一节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重点。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了解自己。
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阅读之间,在寂寞中享受孤独,终有一个人会是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