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化
(2022-04-23 16:47:59)
自从有了人类,便形成了人类社会。随着社会的形成,便产生了教育。人类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也是教育社会化的过程。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的各阶段,教育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生产活动。二、教育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人才需要。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水平极度落后,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的人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分化并形成了不成熟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流文化观念,教育开始为政治服务,生产“贵族政治人”,注重军事训练和宗教教育,旨在培养能射善战的奴隶主贵族的武士。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突出,并形成了成熟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教育价值取向也发生重大变化,君主之利代替了社会性。教育目标变成为统治阶级培养各类人才。此时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主外,乐修内。乐是艺术教育,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旨在发展个人的修养。礼的内容极广,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的是人的国家意识。然而,在封建社会,无论是提高个人修养还是培养国家意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统治者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并成功地发展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较深,发展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也转变为“为人民服务”,因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这一时期的教育目标”[2]。进入改革开放后,“三个有利于”成为国家制定政策和衡量工作水平的最高标准,我国社会形成了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教育越来越关注人民群众的价值。21世纪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的不成熟到现代化的成熟的过程,社会生产和社会意识都在与时俱进,与此同时,教育也随之不断社会化。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追求也由小众教育发展为具有普适性的大众教育,有了更张发展且富有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