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2015-01-13 15:09:35)

《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以“文包诗”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刘秋平老师执教这篇课文,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老师教学时有以下可取之处:

一、语言优美,导入引人。

教学伊始,刘老师以“送别”为词眼,渲染了浓浓的离别之情,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

二、质疑读文,点明题眼。

在揭示文本后,刘老师立刻让学生读课文第二节,找到课文中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那个词。学生读文后,一时很难找到答案,于是刘老师通过反复多遍重复问题让学生找到了“依依惜别”这一词。

三、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刘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二节的“藏”字,提问:藏着什么?让学生透过简简单单的一个字,感受“藏”字背后李孟二人那份浓浓的情谊,从而感受人物的内心。

又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节,通过圈画重点字词“您”、“夫子”、“兄长”、“老师”、“请”等词,使学生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与敬仰之情。

第四段是对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具体描绘,刘老师教学此段时仍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伫立”、“凝视”剖析词义,深刻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不忍分别的深厚之情。

在讲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诗时更是抓住“孤帆”、“之”等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的心声。

四、想象补白,抒发情感。

写作训练是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设计重点段落第四节的教学环节时,刘老师根据本节最后一句“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天边……”句末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当时画面,把自己当成主人公,对好友倾诉内心话语。通过这样的想象写话,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与作者交流,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

五、朗读多样,读中感悟。

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教学中,刘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配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

如第二节中,让学生想象平日里李孟二人在黄鹤楼上干什么?而如今他们却要在黄鹤楼上离别;第三节中想象古代交通的闭塞与现代交通的便利,通过这样的对比想象,学生体悟到李孟二人分别难聚,离别时内心的痛苦,文章读来更真挚、更深情。

第三节在品词析句结束后,让学生拿起酒杯表演当时李白为孟浩然把酒送行的场面,读好第三节中李白说的话,通过这种边做动作边朗读的形式也激发了学生对孟子的敬仰之情。

课文第四节,教师更是采取范读的形式,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自读的形式传达给学生,最后为学生配乐,在柔美的音乐声中读文和古诗,使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中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

总之,刘老师的课扎实、质朴,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值得我们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