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易错题分析

标签:
教育 |
分类: 案例 |
七年级(下)易错题分析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白河县中厂初中
1.易错点一:错误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而出错
例题:如图所示,M,N是直线AB上的两点,如果∠1=∠2,那么∠1与∠2,∠3和∠4是对顶角吗?
错解:∠1与∠2是对顶角,∠3和∠4是对顶角
错误原因:没有正确理解对顶角的定义,不知道构成对顶角所需要的条件(相交直线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正解:∠1与∠2,∠3与∠4都不是对顶角。
2.易错点二:对“三线八角”的特征把握不准,从而错用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例题:如图所示,由∠2=∠4,∠BAD=∠DCB,可以判定哪些直线平行?
错解:∵∠2=∠4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AD=∠DCB
∴∠1=∠BAD-∠2=∠DCB-∠4=∠3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错误原因:
(1)不能准确判断出两个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即不能准确找出两个角的截线和被截线。
(2)学生没有掌握拆图分析题型。
正解:∵∠2=∠4
∴AB∥D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BAD-∠2
∠3=∠DCB-∠4
即∠1=∠3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易错题三(练习册P5第4题)
例题:如下图(1)∠1=∠2是直线
错解:(1)AB,AC,DE同位角
错误原因:不能准确识别截线与被截线,从而得出错误的角的关系。
正解:(1)CB,ET,BF同位角
(3)CB,ET,BT同旁内角
4.易错题四,(七年级下册数学优化设计P17第9题)
例题: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将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连接AB
(2)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
(3)对顶角相等
(4)等量代换
错解:(1),(2),(4)不是命题,(3)是命题
错误原因: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往往错误的认为只有存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才 是命题。
正解:(1),(2)不是命题
(3)是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4)是命题,如果两个量相等,那么这两个量可以等量代换
5.易错题五
例题:(练习册P12第6题(2))
如图,将△ABC向右平移10cm得到△DEF
若∠C=30°,BC=6cm,AC=5cm,DE=4cm,则∠F=
AD=
错解:AD=5cm,△DEF周长为30㎝。
错误原因分析:
(1)平移的性质掌握的不够牢固,特别是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含义不懂。
(2)图形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这一点学生没有掌握。
第六章实数
1.易错题一:
例1:计算
错解:∵
例2:已知x²=16,则x=
错解:x=4
错误原因分析:混淆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主要没有掌握算术平方根是平方根中的一个正根,而且没有明白算术平方根为非负数,只有1个。
正解:例1:
2.易错题二:(优化设计P24第6题)
例1:的算术平方根是
错解:9
例2:(优化设计P25第7题(2))
的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
错误原因分析:主要因为不理解题意误将双重平方变为一重平方,错将根号里面的数当做被开方的数。
正解:例1:3
例2:5,±5
3.易错题三
例题:当x= 有意义。
错解:当x-5>0时,即x>5时,有意义。
错误原因分析:求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时,忽略了
=0也是有意义的。
正解:当x-5≥0时,即x≥5时,有意义。
4.易错题四:
例:如果x²=1,那么
的值是
(2)误认为负数没有立方根,从而漏掉了当x=-1时,=-1
正解:x=±1
5.易错题五
例题:(练习册P17第3题)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无理数不是实数
C.无理数是带根号的数
错解:BC
分析:B误把0看成无理数,无理数只包括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
就不一定是无理数
正解:D
6.易错题六
例题:(课本P57第2题)
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
,-8,
,0.6,0,
,
错解:
分析: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模糊而引起解题错误的
所有根号,但它不是最简,化简为6是有理数,π/3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是分数。
正解:
7.易错题七
例题:(1)
的平方根是多少?
得平方根是±
,则x=多少?
正解:(1)±
8.易错题八
例题:要到玻璃店配一枚面积为1.27㎡的正方形玻璃,那么该玻璃的边长为多少米?
错解:±1.1
分析:用开平方或开立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没有考虑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正解:1.1
9.易错题九
例题:求下列各式的值
(1)49(x+1)²=100
错解:
分析:没有弄明白(x+1)²的意义指的是两个(x+1)相乘。不能把(x+1)看作是一个整体当未知数来算。
正解:(x+1)²=100/49
10.易错题十
例题:计算
错解:=
-
分析:乱用公式,不熟悉公式。没有把根号里面的数看作是一个整体。
正解:=
第七章
1.例:若点A(x,y)满足xy<0.则点A在第几象限?
错解:∵xy<0
分析:错误原因在于考虑问题不全面。Xy<0时还有一种情况是x<0,y>0,此时点A在第二象限。
正解:∵xy<0
当x>0,y<0时,点A在第四象限
当x<0,
2例:已知点P到x轴距离是2,到y轴的距离是1,求点P的坐标。
错解:∵点P到x轴距离是2
分析:错误的认为点到x轴的距离是横坐标的绝对值,到y轴的距离是纵坐标的绝对值。
正解:∵点P到x轴距离是2
又∵点P到y轴的距离是1
∴点P坐标为(1,2),(1,﹣2),(﹣1,2),(﹣1,﹣2)
3例:已知坐标平面内的点A(﹣2,4)。如果将坐标系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那么变化后点A的坐标是多少?
错解:∵-2-3=-5, 4+2=6
分析:错将坐标系的平移与点的平移混淆。实际上坐标系向左平移相当于点向右平移,坐标系向上平移相当于点向下平移。
正解:∵-2+3=1
第八章
1.例: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A.xy+4x=7
C.x-y=1
错解:A或B或D
分析: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不透彻
正解:C
2.例:关于x 、y的方程mx-y=2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错解:mx-y=2是二元一次方程
分析:遇到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时,忽略了未知数“x”的系数m≠0时,这个方程才是二元一次方程。
正解:当m=0时,此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例3:若(a-3)x+yIaI-2=9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求a的值,
错解:因为IaI-2=1
分析:只考虑了二元一次方程判定条件中的未知数的次数为1,而忽略了未知数的系数不能为0.
正解:因为IaI-2=1且a-3≠0
例4:写出二元一次方程4x+y=20的所有正整数解。错解:
x=1,
分析:主要原因是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漏掉了其他可能出现的正整数解 没有考虑到0不是正整数
正解: {x=1,y=16
例5:用加减法解方程组3x+5y=6,
错解:- ,得﹣y=2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
分析:应用加减消元时,系数前面的负号在加减时漏掉了,导致计算错误。
正解:- ,得11y=2
代入得x=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
例6:用加减法解方程组,4s-9t=8
错解:×3得6s+9t=﹣1
代入得t=﹣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t=﹣
分析:学生容易在变形时漏掉常数项﹣1
正解:×3得6s+9t=﹣3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t=﹣
例7:今有玉方一寸,重七两,石方一寸,重六两。今有石方三寸,中有玉,并十一斤。问:玉、石各重几何?(斤、两都是已经废弃使用的重量单位,在古代,1斤=16两;寸:已经废弃使用的市制长度单位)
错解:设这个立方体中有宝玉x立方寸,石料y立方寸
根据题意得,7x+6y=110
则有宝玉52×7=364(两)
石料79×6=474(两)
分析:忽视题中的条件“1斤=16两”,而认为“1斤=10两”,从而导致错误。后面又将﹣52直接改为52代入计算。
正解:设这个立方体中有宝玉x立方寸,石料y立方寸
根据题意得,x+y=
则有宝玉14×7=98(两)
石料13×6=78(两)
答:正方体中的宝玉和石料分别是98两和78两。
例8:有两个车间,按计划每月共生产微型电机680台,由于改进技术,上个月第一车间完成计划的120%
第二车间完成计划的115%.结果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微型电机798台,则上个月两个车间各生产微型电机多少台?若设两车间上个月各生产微型电机x台和y台,则方程组为(
A.
B.
C
.
x÷120%+y÷115%=680
D.
(1-120%)x+(1-115%)y=680
错解:B或D
分析:不能正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正解:C
等量关系:第一车间实际生产台数+第二车间实际生产台数=798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例1:下列式子:(1)
;(2)
;(3)
;(4)
;(5)
其中不等式有(
A.(1)(2)
错解:A
分析:对不等式的概念不熟悉,忽略了用“≠”号表示的不等关系。
正解:B
例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
(1)x>-3
错解:
分析:学生还是没有弄明白“<</span>”和“≤”之间的区别,要知道实心圆点包含这个数,而空心圆圈不包含这个数。
正解:
例3: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练习册P38第9题)
错解:
分析:对不等式的性质3记得不清楚,与不等式性质2相混淆。
正解:
例4:下列式子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
(1)
(4)
错解:(1)(3)(5)
分析:①选项(2)表示同学们没有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正解:(3)(5)(6)
例5:解不等式
错解: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
分析:①去分母时,常数项1没有乘以6;
②忽略分子整体的存在性,即去分母后,分子x-1应加上括号;
系数化为1时,应是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7,得
。
正解:
例6:(练习册P39第13题)在2012年汉中市少年智力大赛中,共有50道选择题,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得10分,错一题扣5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并且至少300分才能获得一等奖。某县代表队只有一道题没答,而且得了一等奖,请问该县代表队至少答对了几道题?
错解:设该县答对了x道题。
由题意,得
所以x的最小值是37。
答:该县代表队至少答对了37道题。
分析:题中表示不等式关系的关键词是“至少”对应的不等式是“≥”,而不是“>”,故本题最后的失误是未正确找出不等关系。
正解:略。
例7:解不等式组
错解:由(1)+(2)得
所以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
分析:将方程组的解法与不等式组的解法相混淆了。
正解:解不等式(1),得
解不等式(2),得
所以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
第十章
例1:下列调查方式,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日光灯管厂要检测一批灯管的使用寿命,采用普查方式。
B.了解广州市居民日平均用水量,采用普查方式
C.了解广州市每天的流动人口数,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D.旅客上飞机前的安检,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错解:A.B.D
原因:对调查方式判断有误,A中检测一批灯管的使用寿命数量大,破坏性强,应用抽样调查,B、C中调查数量都较大,因此都采用抽样调查,而D中为了安全考虑,应采用普查方式。
正解:C
例2:某市有6500名九年级学生参加数学毕业考试,为了了解这些学生毕业考试的数学成绩,从6500份数学答卷中随机地抽取了300份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
错解:总体是指这个市6500名九年级考生;
个体是指这6500名九年级学生中的每个考生;
样本是被抽取的300名考生;
样本容量是300名。
原因分析:对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的概念理解不透彻而出错。
正解:总体是指这个市6500名九年级学生毕业考试的数学成绩;
个体是指这6500名九年级学生中每个考生毕业考试的数学成绩;
样本是被抽取的3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
样本容量是300。
例3:某班48名学生,在一次外语测试中,分数只取整数,统计其成绩,绘制出频数分布直方图,从左到右的小长方形的高的比为1:3:6:4:2,则分数在70.5到80.5之间的人数是
错解:6
原因分析:对统计图理解不透彻而出错。
题中1:3:6:4:2实质上是各小组频数之比,正确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知道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是解此问题的关键,设第一组频数为a,由题知a+3a+6a+4a+2a=48,则a=3,所以6a=18,即分数在70.5到80.5之间的人数为18。
正解: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