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子兵法》精髓,领悟8个为人处世的现代意识!
(2023-07-16 11:33:14)读《孙子兵法》精髓,领悟8个为人处世的现代意识!
曾宪荣
1、全局意识 古人认为:“不足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因为“一域”不能代替全局,“一域”之得更不能弥补全局之失。换言之,全局决定着一域的存亡,所以任何事业成功的关键正在于能否认识全局、驾驭全局。而谋全局需要的是高屋建瓴、宏观控制的大见识、大魄力,处处高人一筹,时时占得先机。 历史上,那些成功的战略家总是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清醒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态势,充分考虑当时的战略地缘关系、综合实力以及战略布局与互动,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站在最高层次上寻求全盘皆活的战略转机。 尤其是夺取和掌握战略主动,营造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良好战略环境。
无论是政治与军事主从关系的分析、经济与战争依赖性质的阐述,抑或是敌我战略优劣态势的判断,作战指导原则各个层面的协调,它都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互补性的特征,如战略预测上的“五事七计”,治军手段上的“令文齐武”,作战方法上的“奇正相生”,战争观念上的“仁诡相济”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 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著、占隐察机的预见能力。 这种全局意识,对于我们今天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启迪。就任何一个追求事业成功的人士而言,大局观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很显然,立足全局,明了大势,关照整体,和谐协调,是推进事业并牢牢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也是强本固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重点意识 关照全面,不等于事无巨细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抓住重点,强调主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最精糕的情况,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西瓜满地捡”“样样都懂,样样稀松”。大路货,万金油,加个不多,缺个不少。 《孙子兵法》不愧为“兵学圣典”,对这层道理有十分深刻的阐释,在它看来,即使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讲主次,四面开花,全面受敌,撒胡椒面,那么这种优势也就像今天某些果汁饮料一样,完全稀释了,变得淡而无味,毫无口感,其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处于极大的被动,所谓“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正确的方法是,在充分关照全面、有效照顾整体的同时,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突出重点,高明选择战略主攻与突破方向,集中优势兵力,中心突破,以点带面,创造最经济、最优先的效益,达成自己预定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子兵法》全书既坚持全面论,更强调重点论。其所有命题,均以两点之中抓重点的方式来表述,如攻守一体,以攻为重点;奇正相生,以奇为优先;主客相对,以客为侧重;常变并行,以变为主体。 《孙子兵法》这种思维模式,是符合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的。在哲学上,同一个事物内部往往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决定和制约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因此,要处理和解决矛盾,就必须从处理与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从而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以四两拨千斤,以抓纲而举目。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简单地对立起来,不能让关照全局与强调中心机械地割裂开来。 面对风云变幻的形势,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面对形形色色的压力,切不可不择主次平均使用力量去应对、见招拆招,而必须沉着镇静,以静制动,突出中心工作,解决关键问题,循序渐进,化整为零,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任何事物的活力都渊源于锐意开拓,不断创新。《孙子兵法》从本质上说是创新的过程、创新的成就。换言之,“创新”精神融入了《孙子兵法》的整个过程,是《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超越其前代兵学理论、独领风骚的根本标志。 《孙子兵法》的创新包括观念的创新、战法的创新、思维的创新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对“古代王者司马法”的创新与超越。 “古司马兵法”的军事思想,其主要特点是在战争观、治军理论、作战指导思想原则上,充分反映和贯彻“军礼”的基本精神,提倡“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主张行“九伐之法”“不鼓不成列”“不杀黄口,不获二毛”;贵“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 这正是汉代班固所指出的“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 《孙子兵法》则完全不同,它排斥了“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的旧“军礼”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时代要求、迎合新的战争形势的兵学理论,用“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取代“鸣鼓而战,不相诈”;用“掠乡分众”“堕其城,毁其国”取代“不杀黄口,不擒二毛”;用“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取代“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及三舍”。 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创新,使其兵学理论成为与时俱进、满足现实的战争指导原则,实现了中国古典兵学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飞跃。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升境界,实现升华,关键在于绝不安于现状,能够以“知昨非而今是”的健康心态,对旧的传统、旧的模式进行挑战,不落窠臼,打破常规,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做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这也就是《易经·系辞》上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 当然,创新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来瞎搞,不是割裂传统的标新立异,那样,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反而会未获其利而蒙其害。 真正的创新,是继承与汲取传统基础上的开拓,是尊重与借鉴前人前提下的进取。 这方面,《孙子兵法》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明亮的镜子,它固然汲汲于创建崭新的兵学理论,但同时也充分汲取了以往兵学的合理成分,保留了“穷寇勿追”“合师聚众”等有价值的兵学原则,从而在新与旧、常与变的结合上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机遇指的就是时机,而所谓“时机”,在战略的层面上就是对我方行动的最有利态势,是关系战局胜负趋势的基本条件,用一句俗语作比喻,便是“时来天地共努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故《将苑·应机》云:“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 在利用“时机”问题上,一方面自然应该持重,不可忘乎所以,轻举妄动,所谓“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另一方面更应该善于把握战机,一旦遇上有利的时机,就要求坚决利用,毫不犹豫,以避免贻误战机,葬送胜利的前景:“得时无怠,时不再来”,“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惟恐不及”;否则便会“失利后时,反受其殃”。 《孙子兵法》的高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它对创造和把握机遇的重视。它主张在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和运用有利的作战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去夺取战争的胜利。即通过“造势”“任势”“示形动敌”等手段,寻得最大的机遇,争取最好的条件。
今天人们要在人生竞争大舞台上牢牢占据主动地位,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同样离不开创造和把握机遇。 利益的蛋糕就这么大,而竞争者又这么多,你要想染指其中,分得一杯羹,有无强烈的机遇意识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不能不切实际地幻想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与其抱怨命运,不如参与游戏,所谓“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结网”,该出手时就出手,要知道人生的拐点也就这么寥寥几个,战机稍纵即逝,一旦失之交臂,再也无法追回。 当然,机遇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候太投入去争呀拼啊,反而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所以也要有随缘豁达的心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无尤”。 应懂得一个简单的真理:机遇错失,这说明事实上它并不是真正的机遇,作如是观,则释然矣。 5、主动意识 众所周知,主动权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在战场上,谁失去行动自由,谁就面临失败的危险,可见,主动权即军队命脉之所系。 孙子对这层道理早有深刻的领会,并用简洁深刻的一句话,概括揭示了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不朽命题:“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我们认为这一原则是孙子制胜之道的灵魂。无怪乎《李卫公问对》要这么说古代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为了达到掌握主动权的目的,孙子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了相关的要领: 第一,示形于敌,迷惑和欺骗敌人,使其暴露弱点,然后给予凌厉的打击。 第二,“以十击一”,即集中优势兵力,果断有效地打击敌人。 第三,“攻其所必救”,即正确选择作战的主攻方向。 第四,“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高明把握实施攻击的有利时机。 第五,“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察知战场地理,了解战场天候。并采取“策”“作”“形”“角”等手段,全面掌握敌情。 第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
《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对芸芸众生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而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主动意识,即像孙子所说的那样“先处战地而待敌”,“致人而不致于人”。 一方面尽可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增加自己的竞争资本,把自己的这块“蛋糕”做大,取得话语权;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则应该审时度势,张弛有道,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参与人生的竞争,以相对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实现利益的最大边际化,四两拨千斤,予取予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真正达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的理想境界。 所谓优势意识,也就是实力意识。在军事斗争中,奇谋妙计固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从根本上讲,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败天平上的砝码。 因为不仅“伐兵”“攻城”离不开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巧妙运用,就是“伐谋”“伐交”也必须要以雄厚的军事实力为后盾。 综观古今中外的战争历史,无一不是力量强大的一方战胜力量弱小的一方。即使本来是弱小的一方,要最后战胜力量强大的一方,也是由于通过各种途径,逐渐完成优劣强弱态势的转换,使自己的力量最后从总体上超过了最初力量强大的一方而实现的,这是战争活动的客观规律。 孙子对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军事实力运用的原则和实力建设的方法、途径诸问题。 具体地说,“先为不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是实力政策;“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即“强攻弱守”是对实力的战略运用;“修道而保法”是发展军事实力的基本原则,而“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则是实现实力政策所要达到的上乘境界。 孙子认为,战争指导者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物质条件的优劣、军事实力的强弱,灵活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以镒称铢”,“决积水于千仞之谿”,以达到在战争中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孙子兵法》注重实力、强调优势的强烈意识,很显然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今天从事社会竞争、参与人生角逐的有益借鉴。
要赢得主动,争取成功,没有强大的实力,没有充足的优势,不啻是痴人说梦,忽悠自慰罢了。所谓“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因此,个人要出人头地,企业要笑傲江湖,国家要和平崛起,最大的自觉就在于拥有强烈的优势意识,强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建设,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避免“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当然,在形成与强化优势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陷入树大招风的困境,必须“形人而我无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巧妙掩饰自己的战略企图,韬光养晦,知雄守雌。 同时,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时就应该善于“避实以击虚”,扬长而避短,以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软肋,而尽量保护好自己的软肋,不要洞开大门,让对手有机可乘。 从而使得自己固有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成为竞争中真正的强者,一直笑到最后! 另类思维,剑走偏锋,往往能起到特殊的效果,达成意外的收获,此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往往不按常规出牌,常常有出人意表的哲理阐发。 例如,有关军队法规制度的实施,通常的做法应该是,照章办事,令行禁止。 《孙子兵法》承认与强调这一规则,但它又认为,仅仅如此,还是不足以打造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的,在特定条件下,必须剑走偏锋,另出奇招,有变通,有另类。 所以,它又提倡“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意谓为了激发士卒的杀敌之心,必要时就要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法外施恩,颁布不合常规的命令,莫测高深。 又如,军队驻扎与布阵,通常的处理当然是“前左水泽,右背高陵”,“前死后生”,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再如,有关军队的人员优势问题,既一再提倡要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以十击一”,又不机械对待,主张精简与压缩人员,“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所以,剑走偏锋,另类思维,是《孙子兵法》思维理性的显著特征之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固然是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然而,别出心裁,出奇制胜,更常常是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 切忌因拘泥经验、恪守规矩而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优柔寡断,以至于错失良机,葬送前程。
《孙子兵法》的文化精神中,还有一个常为人们忽略但却十分重要的内涵,这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
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所表达的是,一个人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自尊自强,从逆境中奋起,从挫折中进取。而“濯清涟而不妖”,则是喻指为人在顺境中始终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不忘乎所以,脚踏实地继续前进。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这么一些人,当他们在名微位卑之时,往往能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最终成就一番气象。
所以,对所有人而言,忧患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 人们既要善于从逆境中奋起,更要能在顺境之中善始善终,戒骄戒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才是做人处世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们今天领略《孙子兵法》精辟哲理所应该具备的现代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