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代《黑暗中的鸫鸟》诗歌赏析——(汉语言122第五小组宋春晓)

(2014-09-26 22:12:45)

 哈代的抒情诗The Darking Thrush(《黑暗中的鸫鸟》飞白译)创作于19世纪的最后一天,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式为人称道,灰暗的意象以及诗歌中充满着的神秘复杂的气息使诗歌透露着忧郁的气质。它也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美的抒情诗之一。

首先,从格式上看,全诗共有4个诗节, 每节8行。每个诗节所含的诗行数量相同,每节诗歌的上一行比下一行多一个字,诗句上一行比下一行长,因此每节诗歌看起来错落有致且格式新颖独特。另外,每节诗歌中都有一到两行的诗句依靠着下一诗句,即将一句诗拆成两行排列。诗歌如此排列一方面增添了诗歌随意的美感,使诗歌看起来更加紧凑。另一方面,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诗句排列,也表达诗人复杂的心境,凌乱的心绪,理不清说不出的悲喜交加,正像这些无法排列整齐、长短不一的诗句,以及刻意的去排列整齐,却还是凌乱的。从音韵上看,全诗是交叉押韵的。比如第一节中,第一行的“gate”与第三行的“desolate”同韵;第二行的“gray”与第四行的“day”同韵。大致以“abab cdcd”隔行押韵,这是诗歌增添了音韵美,读来自然流畅,抒情性也更强

 其次,从诗歌的意象及表达内容看,诗歌的前两节以“树丛”、“寒霜”、“冬”、“藤蔓”、“陆地”、“天穹”、“墓地”等灰暗的意象,描写了“我”在一个寒霜遍地的傍晚倚在门边,看到荒无人烟、遍地尸体、寒风呼啸的萧条、凄凉的画面。“寒霜像幽灵般发灰”“阴沉的天穹是他的墓室”……白色的霜在诗人笔下变成灰色的幽灵,无边无际的天空变成墓室,这是何等的绝望与荒凉?而其中“灰白”、“苍白”这些色彩词的描写也增添了诗歌的压抑气氛。第二诗节的最后一句“大地上每个灵魂与我一同/似乎都已丧失热情”更是直接的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失落。这是诗人眼中残冬的落寞。诗歌的后两节突然由一直鸫鸟打破了这荒凉,鸫鸟一声清脆的声音在这里似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鸫鸟是一种形体小而叫声清脆的鸟,诗人以鸫鸟的瘦弱、老衰及形体之小与“决心把它的心灵敞开/倾泻向浓浓的黑暗”的勇气作对比,反衬出这希望的渺小而强大。在诗人眼中,也许这只鸫鸟欣喜若狂的歌声里是含着某种幸福的,然而“为它所知,而不为我所晓。”值得欢唱的理由那么少,诗人却不知道鸫鸟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欢唱。笔调在最后一句又由无限的希望转到惆怅和迷惘中。也正是最后这句诗是全诗弥漫着神秘的气息,至始至终透露着忧郁的气质。

有人说,《黑暗中的鸫鸟》是黑暗中的光明,绝望中的苟延残喘的希望。无论多么荒芜、多么绝望和悲凉,总有一只鸫鸟在欢唱,带来一丝希望。可是我看到的是满目荒凉,感受到的是诗人的落寞和不知所措。这首诗创作于19世纪的最后一天,世纪之交,哈代出生于1840年,之后的半个多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战乱频繁,而19世纪的结束似乎就意味着那种战乱频繁、横尸遍野的残冬过去了,人们在屋里躲避残冬的寒冷,等待着鸫鸟一声清脆的鸣叫迎来新世纪的光辉。鸫鸟欣喜若狂,幸福无比,世纪之交,多少人在狂欢,多少人沉醉其中。可是新的世纪真的是新的开始吗?世界大战过去了,还会有更多的战争吗?世界上真的就没有新世纪曙光照射不到的角落了吗?哈代追求的所谓人性回归的美好理想就能实现了吗?残冬过去了,春天的希望又在哪里呢?哈代是一个具有悲剧意识的诗人、小说家,在哈代的大部分小说(如:《德伯家的苔丝》)中都体现着悲剧色彩。于是诗人惆怅、迷茫,若有所思,在无数人狂欢的时候显露出深深的忧患意识,而诗歌也透露着诗人忧郁、悲凉的气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