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代《黑暗中的鸫鸟》鉴赏 韩晓芬

(2014-09-26 22:04:39)

哈代《黑暗中的鸫鸟》鉴赏

                                                汉语言122   韩晓芬  4小组

 

     19001231日,当本该是迎接新年的喜悦时候,有一个人在沉思着,在痛心着,也迷茫着,这个人便是托马斯·哈代。他倚在篱笆门边,哀悼着世纪的死去。

     诗人在本诗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最真实感受。写这首诗歌的时候,诗人已经六十有余,活了大半辈子的诗人对这个世界深陷深深的无力感。诗人在世纪末的黄昏,疲乏地倚站在门口,深深地思索着。他看到“纠缠的藤蔓在天上划线,宛如断了的琴弦,而出没附近的人类都已退到家中火边。”人都说“夕阳无限好”,可是在诗人所处的环境中,太阳是发灰的、憔悴的,诗人也像一个憔悴的老人,像活在世上的灰渣,仿佛马上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一般。幽灵般发灰的寒霜, 冬的沉渣, 更加憔悴的太阳,纠缠的腾蔓,这一系列的意象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思想:世纪末憔悴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凌乱无序,荒凉停滞的环境中。“断了的琴弦”这一个意象就是死亡、消失的象征。

    第二小节更加让人直观感觉到一个世纪的衰败。诗人开头就用“世纪的尸体”来渲染气氛,并且“斜卧着”一词把一种萧瑟感传达的淋漓尽致,接着在这个诗节的后半部分里,诗人又写到了,笼罩四野的阴沉的天穹,象是哀悼时哭泣的风声,又干又硬、毫无热情的灵魂。

这让我们看到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太多太多的肮脏和不堪。商人们的掠夺、暴富,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工人被抛向寒冷肮脏的深渊,为了获得利益,人们不惜昧着良心,发动战争。

    第三小节让人仿佛看到了转机,一只鸫鸟,唱出了无限欣喜之歌,“倾泻向浓浓的黑暗”。

从美学角度看,这只鸫鸟是一只“向死而生”的鸟,它瘦弱,衰老,被寒风吹得东倒西歪,但是这是一只勇敢快乐的鸫鸟,虽然“羽毛被风吹乱”,“却决心把他的心灵敞开”来面对“浓浓的黑暗”,这一切都破坏不了它内心的快乐,所以它歌唱。

第四小节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在诗人说,鸫鸟知晓“某种幸福希望”不为诗人所知。然而诗人是真的不知晓还是装作不知晓就不为人知道了,只有诗人自己晓得。

黑暗是否会驱散,光明是否会到来,在诗人心里,迷茫看不到头,但诗人相信,如鸫鸟般不羁的物事存在,光明总在不远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