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1960年来泉州时曾写诗云:“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梦现桑莲境,醒存水月怀。清泉随地涌,曲巷有花斋。蓬勃新生气,何妨且住佳。”来到泉州的人,一定要走走那条闻名遐迩的中山路,这一条贯穿泉州市区南北的街道的确是最能够展现泉州的景观和特色,它同古城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总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它热闹繁华而不嘈杂纷乱,代表着古城的过去和现在。光顾中山街,中西结合的建筑、古色古香的门面、琳琅满目的商品,引的游客流连忘返。
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约2500米,两旁绿树掩映,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而建的楼房皆为南方骑楼式,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比粤桂骑楼更富于情调,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
骑楼,闽南语俗称“雨脚架”,典型的民居和街坊特色,沿街面用柱廊式骑楼,清一色的二层、三层、四层,高低错落有致,临街设店,里屋及楼上为居室或储物。二层以上前面一米左右见长的部分出挑至街道红线外,用立柱支撑,出挑部分的下面是内敛的人行道,整个立面形态上建筑跨人行道,上楼下廊,挨肩一字排开,牵手相连相接,形成自由空旷的长廊,骑楼因此得名。
骑楼下的长廊,即是店的外沿,又是行人购物散心的行道,它可遮阳挡雨,这对于炎热多雨的泉州是匠心独具的建构,由钟楼往北,人们在骑楼下行走,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给人于温馨美好的感觉。一家家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老店一字排开,居民们保留着不变的生活习俗,“古早味”成为这条街巷最美的风景,但更多的是时尚的新潮的商品。难怪人们喜欢徜徉在中山路,并非都是为了购物。于是乎,被吸引而来的女孩们在骑楼下挽着伙伴的手从容不迫地闲逛着,长廊里留下她们一串串脚印;叫卖声、揽客声、讨价还价声持续不断,这大抵是曾经在中山路骑楼住过的人永远不会忘记的画面。
骑楼不论昼夜晴雨都方便行人逛街的特点,加之地处城市轴线,使得中山路当仁不让地成为泉州最具人气的商业街。发展到现在,骑楼里的生意早已变换了千百个行业,店面的主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绝大多数都是租赁经营,他们殷勤的面容和热情的服务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许多古迹已不复存在,但如今,漫步在泉州地区,人们看到的骑楼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看不到尽头的长廊,复古的橱窗,旧式的南洋风格雕花。走在今日已成步行街的中山路上,看那些残留在骑楼外墙上的繁体字店名,正如它们经历过的年代一样,已成为一段段历史,湮灭在风尘往事中。但有意思的是,它们的斑驳正映衬着今日的繁华,已成步行街的中山路人来人往,经过整治的骑楼长廊焕然一新,历经八十多年风雨,中山路依旧完好。
我漫步在中山路上,也在各个小巷内探幽寻古,这里保留着泉州最原始的生活习俗,最为醒目的是公共厕所的指示牌,巷旁有水果摊、香烟摊、小吃摊;有矮矮的木质楼房,有红砖白石的古建宅第,飘出了饭菜的香味;小孩子在屋子里专心做功课,不管外面喧哗热闹,有的在嬉笑追逐,年轻人的摩托车划着轻轻地弧线驶过,留下他们的声和影;老人家摇着蒲扇,在树荫下对弈;邻里之间的阿婆笑着闲话家常,柔软的闽南话让人感到亲切温暖……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
近年来,中山路进行了“洗脸式”“嵌牙式”的全面整修,更显得楚楚动人,它那建筑立面的檐口、窗楣、窗口,一色用红色清水砖砌筑,檐顶平台前用绿色葫芦形瓷栏杆配饰,柱头檐下雕饰以花纹,巧工美饰吸引着外地游客惊奇的目光。使年已耄耋的中山路依旧繁华健硕,色彩鲜艳,焕发着激情和活力。
在中山路两侧,泉州历史古迹星罗棋布,闽南名楼威远楼、标志性建筑钟楼、原为施琅后花园的泉南基督教堂、有“圣贤门”美誉的泮宫等众多古城遗迹数不胜数……中山路的骑楼长廊仍在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含量让人久久体味,赞叹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