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专”模式

(2022-04-26 16:59:54)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晚上好!说实话,按资历和能力我都没有在此发言的资格,所以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发言的机会。既然站在这里,我就向各位汇报一下我的工作和学习,表达一下我个人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不对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我发言的题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专”模式》。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语文新版课标则引导教师以“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强调“集群”“整合”等实施策略,更加重视学段衔接。艺术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的核心素养。当看到这些文字时,我就在想做老师越来越难了,如果不努力学习,很快就会被学生嫌弃的,被社会淘汰的。 朱永新教授说,教师的成长无非是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认同,增强成长的动力;二是专业发展,增强成长的技能。这两者离开了培养与训练都是不行的。我想今天晚上的会议就是一种“职业认同”的培训,增强我们成长的动力。但是专业发展除了上级行政部门安排的培训外,自我培训必不可少。当我阅读优秀的“草根名师”的书籍,就发现他们都会利用各种机会自我培训,自我激励,自我成长。5G互联网时代给“自我培训”提供了很多便利,在两年前的疫情期间,被封在家里不能出门,着急的同时我就想着要做点什么。也就在那时我在网上加入了“叙事者”读写成长团队,每月共读一本书籍,每周写一篇教育叙事。不学习的时候,觉得自己挺有能耐的,当个小学教师绰绰有余。进入学习共同体后,才发现自己的浅薄,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为了完成每周不少于1500字的叙事,我绞尽脑汁还是不能如愿。没有输入怎么会有输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急需要阅读,大量地阅读。 在跟随“叙事者”团队阅读的同时,我另外还网购了一些名师推荐的书籍。比如吴非老师,李吉林老师、成尚荣老师的书,“叙事者”的创始人王维审老师的“觉者为师”系列书籍——《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做有故事的教育》等我都阅读了。当阅读量增加后,感觉写体会和反思也不再那么困难了。一年后,在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下,我加入了另一个教师学习共同体——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这个共同体是朱永新教授创办的,其中的学习更有高度和难度,每学期开设有多种课程,每门课程有固定的讲师、义工组长和打卡点评员,每两周上一次两小时的网课,课后要完成预习作业,一般作业不少于3000字。这些作业的布置也就是在逼着老师们写作,在阅读和写作中成长。 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朱永新教授说,一是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即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来自我培训。 一是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没有阅读,教师就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阅读能力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身教重于言传,一个不爱阅读的教师很难培养出爱阅读的学生。教师必须在阅读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的阅读榜样。 二是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新教育所倡导的教师的专业写作,不以博取外在的名利为目标,也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对教育生活的总结、归纳、剖析、反思和提升。通过这样的写作,教师将会以全新的方式审视并悦纳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如此日积月累,积土成山,我们才可能超越教学中一时的瓶颈,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 三是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附近,或者在网络上,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分享、碰撞、彼此勉励,取长补短,对成长非常有益。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三尺讲台连着世界,小小教室关乎天下。”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作准备。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愿意和各位同仁一起把培训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按照教师成长的“三专”模式培训自己,修炼成为优秀的好教师!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各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