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教学《台阶》
(2018-04-24 07:52:46)
标签:
学习心得教育 |
分类: 周红民 |
余映潮教学《台阶》
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今年春天,怀着愉悦的心情,再一次走进许昌一中,又一次和余老相遇、相交、相知,聆听他讲授小说《台阶》。余老还是那样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深蓝色的西装,低矮的个子,满脸的慈祥里写满了矍铄、干练。
像《台阶》这样的长课文,三千五百多字的篇幅,余老仍能驾轻就熟。根据自读课文的特点,把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放在训练学生品读与表达能力上。他的课堂教学设计分为四块:基础知识,理解文意,评论人物,赏鉴写法。他仿佛是一个高明的裁剪师,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质地,何种色彩,多宽多长的料子,他总能裁剪出合适修身的服装,使你“上得厅堂,进得了厨房”,而且尽显气质。
一、基础渗透。余老的教学分为两个小环节,作家介绍和生字词语。对于作家,余老出示了屏幕显示内容:
(屏显1)李森祥,浙江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
接着呈现(屏显2)《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叙述了“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他讲授阅读小说技巧知。读小说,就要看它的叙述者是谁。我们要学习作者构思的技巧。比如,《最后一课》的叙述者是一个小孩儿,他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而这篇文章的叙述者是“我”,从“我”的角度来观察“我”的父亲,第一人称叙述,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
讲解的同时要求学生笔记:叙述者、农民的儿子。叙述视角,是写作和文学鉴赏研究的内容。关注故事的叙述者,这是余老教学的一个很高明的地方,在每一节课里向同学们传授被多数教师忽视的、极深奥的文学知识,于无声处见深厚。
生字词语,余老呈现了“凹凼、尴尬、黏、揩、硌”等十数个文本中出现的方言词语及释义,要求学生读记,并逐个精讲了字形、词义需要注意的地方。字词教学,显示了余老课堂的实。
二、 理解文意。指导学生理解文意,余老通过设置话题“台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来实现。
他先让同学们静静地读书四分钟,并围绕“台阶”的作用,在自己的课文中批注个人读懂的一句话。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研讨得出结论:“台阶”是小说的行文线索,故事叙述了“我”家旧台阶变成新台阶的过程,年轻力壮的父亲因为建高台阶,逐渐衰老的过程;“台阶”是父亲的人生奋斗历程,从三级台阶到九级台阶,吃苦耐劳的父亲经过艰难、漫长的准备,终年辛苦劳作,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心愿,这又是父亲实现人生理想和愿望的过程。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父亲身体垮,也衰老了,只能“整日坐在台阶上”。台阶又象征父亲农民式的朴实厚重,对悲剧式的父亲怀有深深的怜悯。
说实话,“台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的起点极高,学生不但要读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还要读懂文章的主题,也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学生在完成这些内容的同时,要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我疑心学生能否完成这一任务,但在余老巧妙的设计,精巧的裁剪下,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衣”初露端倪,学生收获很多。
三、 品评人物。在这个板块中,余老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用一句话概说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屏显3)”句中要使用一二个四字短语。余老为学生示范,如父亲是一个低眉顺眼、自强不息的人。然后给学生留出三分钟时间思考,要求仿照这样的方式说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建立在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研读品析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这是阅读小说的基本任务,也是各种语文考试中阅读的必考考点之一。简单说,分析人物是学生阅读小说的必备能力。而且,余老的设置有要求、有梯次,要准确品评人物,还有语言训练要求。在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时,“用上一二个四字短语”是对语言运用提升的具体化要求,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老实厚道、执著坚韧、勤劳朴实、不辞辛劳、不甘人后”等表现父亲品质的短语,纷纷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学生活跃的思维被激发出来。
余老同时屏显自己的部分答案:(屏显4)
----一位体壮如牛、吃苦耐劳、要自立与人受人尊敬行列的父亲。
----一位简朴谦卑、沉默寡言、不怕千辛万苦的父亲。
----一位在漫长的准备之中积铢累寸,终于如愿以偿的父亲。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余老又明确要求,在课文的相关位置批注关键词语。余老补充说,对于人形象的分析,要从多角度着眼。在这个话题的小结中,余老总结说,文中的父亲是中国农村贫穷落后时代大面积存在的人,这个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悲剧意义。
在整个环节里,余老设计高妙,将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活动都贯穿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之中,读文本,说个人理解,听他人叙说,写批注。教师问题设置简洁,易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实际效果看,学生思维活跃度高。讲授的立足点高,围绕人物形象把握的中心问题,有语言运用,有总结拔高,有主题写作意义的渗透。
四、 细节描写。读小说,就要读表现手法,细节描写是本文表现人物的主要技巧和写作手法,余老当然把教学的内容安排在这里,余老采用了精读文段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屏显5)研读课文9段到16段,赏析细节描写的表现力,赏析小说表现人物技巧和方法。
余老给出示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大片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并解析,“大热天”交待父亲劳作的背景时令,容易让人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的艰辛;“淌着一大片汗”说明父亲的辛劳、辛苦;“顾不得揩一把”与“坐台阶”的情节,表现父亲造高台阶的愿望与决心的专注、执著。
珠圆玉润的解说,引来学生的积极回应。学生纷纷从磨穿的草鞋之多、父亲一年的劳作安排、一天中间的时间分配、准备造台阶材料的艰辛等多个角度赏读细节,分析写法的精妙。学生的赏读从人物描写方法到环境描写,从内容写作到副词运用,从时间概写到词语锤炼,从伏笔照应到暗扣台阶,真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课堂到此又掀起一个学习与展示的高潮。学生打开了话匣,课堂灵动多姿。余老的教学艺术由此可见一斑,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艺不是表现在教授者有多么高明的设计、课堂上激情四射,而是熏陶学生对语言的热爱,扩张孩子的思维广度,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对文本的深入阅读。
余老并没就此止步,在课堂的最后小节中,余老对本文的写作技法进行了深入发掘。典型选材,以农民父亲造台阶来表现一个宏大的主题;一词串珠,用台阶贯穿全文,父亲造台阶的艰辛准备、做台阶的愿望坚定、坐台阶的“痴望”、草鞋超过台阶的侧面烘托、造台阶的细心精心、造好台阶的衰老,无一不是暗中扣合台阶写作,“台阶一词可谓作用重大”;巧用数字,“一年”、“七个月”、“四个月”、“半个月”、“半个月”,以及“三百多斤的青石板”和“挑一担水”的对比。其他还有以景衬人、侧面烘托、概写细写、伏笔照应、融情于事等的写法,都得到了一一点拨,学生收获了落落大满。余老的博大精深,深厚的教学内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听课者无一不是春风拂面,心胸摇曳荡漾。
课堂在余老的:“小说就这样塑造了一位让人觉得凄楚辛酸又让人感到豪迈壮烈的父亲。”这样的结语中结束。
余老的教学设计依照自己创制的板块式教学,将整节课分为基础知识教学、理解文意、评析人物和细节描写等几个环节。用主问题作统领,带动各个板块的教学活动,并向训练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学生在课堂上,理解了文意,深入把握文章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教授者和学习者的语言运用都得到了诗意的展现。余老的课堂设计高屋建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他的每一篇教学设计,都不仅仅是理解文意,而是向深处探秘,想要在地心深处钻探出核心宝藏:理解文章的写法,教给学生探源写作技巧。它不是来自备课资料的分析,而是来自己数十年来对语文的深厚感悟和精深的学养积淀,这是智慧与学识的结晶,质朴深沉,典雅厚重。
一课多案集中体现了余老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台阶》的教学,余老还有很多其它的设想,他的“感受文思”的阅读设计,围绕文章的顺序、思路、情节、结构,感受文章的写法,将学生带进文章之中,体味文章结构特点,揣摩文章行文思路,欣赏文章语言。又从概括故事、分析层次、观察结构、品评人物、揣摩手法、品析语序等角度入手设计教学,剪裁了别有一番韵味、艺术得体的精妙服装。
余老的课堂活动没有了热闹的蜂围蝶阵,有的是冷静的思索,智慧的碰撞。整节课上,余老不疾不徐,始终满面春风,诗意的语言品析扫过一片片心湖,身后泛起圈圈涟漪和跳跃着的晶莹浪花。
说明:余老课堂幻灯片呈现内容极为丰富,这里便于叙述,将需要的内容分别按次序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