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白菜》的巧与拙
(2018-04-24 00:11:24)
标签:
读书心得 |
分类: 周红民 |
《玉白菜》的巧与拙
周红民
作家李世营的千字短文小小说《玉白菜》颇耐人寻味,其写作的奇巧与不妥,值得品味咀嚼。
(一)
读一篇小说,首先要读懂它的主题。这篇小说在石匠杨石头和富豪赵德茂两人之间,围绕一块的“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的彩石的归属展开故事,上演了一出悲喜交集的人间喜剧,人物得到充分的表演,展现给读者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
石匠杨石头的老伴心脏异常需要手术。老成持重的杨石头,不想给在外地打拼的儿女添麻烦,就携带心爱的“玉白菜”,去找早年一起打拼过又成了富豪的赵德茂“估价”。对“玉白菜”垂涎欲滴的赵德茂却趁机杀价,让杨石头羞愧、失望而归。
过了两个月,赵德茂主动找上门来,欲出十倍的高价买走玉白菜送礼。动了心的杨石头却在最后关头拒绝了他,说自己也要送人。三天后,杨石头将自己雕刻了魏碑字体“清白坚贞,两袖清风”的玉白菜,送给新上任做了县长的儿子杨玉洁,坐在办公室一旁的赵德茂脸色羞成了“猪肝红”。
杨石头名如其人,憨厚朴实,做人清白,也善于教育子女做人。即使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宁肯自己低声下气乞求别人,也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一个慈父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故事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于此。赵德茂想要高价买走玉白菜送礼,激起了他教育儿子清白做人、做官的愿望,他把玉白菜送给自己做县长的儿子,希望儿子“两袖清风”。杨石头的形象又由此再上层楼,贤父、智父的面容走进读者心中,这里面还有杨石头本人的本分,不贪钱财,朴实的个人品质。所以,本文的主人公无疑是杨石头了。
但这个故事借助富豪、官员、送礼这个题材来表现,又为当前的社会反腐主题倾注了正能量。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正直官员清白做人、做官的的基石。这与一些因贪腐跌倒的官员供述是一致的。那些之所以从高位上跌落下来的官员,很大的因素是:给自己、给家人、给身边的人谋私利。先贤孟子两千多年以前已经批判过那些不义的人,“为妻妾之奉”、“为宫室之美”、“为所识穷乏者得我”的乱象,在现实社会里前仆后继,层出不穷的涌现了。
这则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一个人物:赵德茂。这个人在朋友危难的时候,可以为着自己的一己私利,狠下心来:“看在我们往日的情分上,你在难处急用钱,我给你顶码价,五千。”转眼为了送礼给官员,却可以出高出“顶码价”十倍的五万元。看过川剧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变脸”这种艺术,相传它本来是古代人类在面对凶猛野兽的时候,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的形态,以吓跑野兽。在川剧艺术中,变脸是用来揭示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特技。赵德茂这种自我的前后“变脸”,活化了他口是心非、厚颜无耻的胡屠户式的人物丑陋嘴脸:利欲熏心、毫无情谊、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这个人在社会上风生水起,居然从一个小石匠,短短数十年做到了县城首富,实在是对现实的莫大讽刺:厚黑学专业毕业的人,享得万福。他永远不会像憨厚的杨石头那样,为了个人及家人的生计发愁。德厚者卑,德贱者显,似乎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悖论。
(二)
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小说的精致的艺术表现力。简短而精妙的描写,颇见作家的功力。杨石头借钱不成,反被赵德茂揶揄、羞辱,脸“立马羞成了柿子红”。这羞恼里既有借钱遭拒的羞恼,又有赵德茂对他艺术判断水准的侮辱,那一句“亏你干了半辈子采石匠,这能算上品奇石?”对于一个采石匠这样的艺人,无异于我们对一个正在用渴求的双眼求知的孩子说:你是个傻瓜,怎么能学好呢?更主要的是,杨石头在心底自责: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自己竟然没有将赵德茂认识透彻,危难时向他伸手寻求帮助,竟然是在自取其辱。
对赵德茂的描写,也是这样。初见“玉白菜”,赵德茂的一“惊”、一“笑”、一“撂”,轻蔑地一“说”。“惊”足足表明“玉白菜”的艺术价值不菲,这是艺术的暗示手法。“笑”、“撂”,则表现了赵德茂作为浸淫石艺大半辈子,并且成功做成了一个县里“首富”的人,他的狡黠、贪婪的本性;“轻蔑”的讥笑杨石头,让人看出赵德茂的肮脏灵魂,名为“德茂”,实在是缺德至极,既没有艺德,又缺乏人格,除了投机钻营,拍马送礼之外,连一点点怜悯之心都没有,故友的救命之危也成了他敲诈的最好时机。描写显现人物的复杂心态,描写也见人性本心。
对比与照应也使用的出神入化。前有杨石头欲卖遭拒,后又赵德茂想买被拒;前有杨石头“悻悻而去”,后有赵德茂“失望而去”;前有杨石头的脸“羞成了柿子红”,后有赵德茂“脸色霎时变成了猪肝红”。对“玉白菜”本身的遭遇,文中也有不同的变化,前有赵德茂“随手撂在桌上”,“这能算上品奇石”的质疑,后有赵德茂高价恳求买走时“是个好看玩意儿,成色不错”的评价;前有杨石头“有了心结”,“再也没有侍弄过”,后有赵德茂高价恳求买走。文章开头写杨石头的儿女在外地打拼,后来又写到他的儿子回到县里做县长,这是典型的“草蛇灰线,伏笔千里”。
作家李世营是河南漯河人,他极善于从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蛇灵》写人、蛇的爱恨情仇,《鬼事》通过阎罗王的利用权势谋取私利败露,终遭惩罚,表现人心贪欲不足,它们在题材上都采用了模仿传奇故事影射人类现实社会。《称匠师》则是进入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又一个篇目,表现传统称匠手艺的式微。这些作品都显示了作家深厚的古典文学表现功力。在本文中运用最为成功的是巧合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尤其是章回小说,多有“无巧不成书”的说法。
巧合指恰好相合或相同。它是等同于象征、对比、正侧结合等表现手法的一种写作方法。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玉白菜》多处呈现了巧合。杨石头打算卖掉玉白菜救老伴的命,在赵德茂处遇阻,老伴又恰好不用做手术了,一巧也;杨石头、赵德茂二次交易就要成功之时,接到一个电话,突然阻止了交易,二巧也;杨石头送给做县长的儿子杨玉洁“玉白菜”,赵德茂恰好也在座,三巧也。赵德茂不惜降低身份,苦心孤诣的想要高价买走玉白菜,送给名字里含有“玉”字的杨玉洁,竟然是他羞辱过的杨石头的儿子,又是一巧。赵德茂要投机钻营,攀附权贵,谋取私利,买走玉白菜送人;杨石头拒绝卖掉奇石,也要送人,不过却是要送给儿子,要他清正廉洁,明白做官。一块石头,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打算,却要送给同一个人,更是巧上加巧。而本文最大的巧合就是,杨石头遇到赵德茂,前者危难借钱救命遭拒,后者高价收购送人被拒,仿佛一块灵石,世间只有杨、赵二人识货,“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奇石在这二人之间辗转来回,才是本文最大的巧合。
至于作家匠心独具,巧妙构思,甚至连命题、给人物命名,都充满了不同的含义。杨石头、赵德茂,自不必再说其姓名的深刻含义。就连文中的线索人物杨玉洁,名字源自“冰清玉洁”,但从文中的杨县长大人敬赵德茂如座上宾,他的名声、官声能果真“冰清玉洁”么?彩石玉白菜,谐音“遇百财”,它的质地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稍经打磨便光泽鲜亮,象征了人类无暇如玉的至纯至洁品质。但本文中就富豪赵德茂的人品、艺德,杨玉洁的官声、品格,能当得起这无暇如玉的“玉白菜”么?反讽手法暗寓其中。
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艺术手法,绝不仅仅限于上文提到的这些。还需读者细细品咂、回味,才能读出其中的“巧”与精妙。
(三)
但节选自《小小说大世界》的《玉白菜》本身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白璧无瑕。这篇小说也有艺术上的破绽,即失实之处。巧合过多,本身就难于自圆其说。
不说赵德茂投机钻营的本性,单就送礼而言,似乎县里的首富想给官员送礼,除了二次亲自出马,陪上笑脸去找明知可能遭到拒绝的杨石头,难道没有第二种称心的礼物?没有第二种可行的方案?再说,赵、杨二人交往数十年,他竟然不了解杨石头的家庭,他儿子的深厚背景,“踏破铁鞋无觅处”地结交权贵的机会,竟然在救命与送出称心如意的礼物之间兜兜转转。弄巧成拙、舍近求远,不亦惑乎?
小说最让人难于自圆其说的是,耿直憨厚的杨石头,在抢救老伴的性命的危急时刻,竟然用不想麻烦儿女这个极为牵强的理由来搪塞。“求人莫如求己”,他为什么不向自己的儿子求助呢?儿女,是用来干什么?不就是“养儿防老”么?自作聪明,同样舍近求远,去乞求一个自己交往半生半世的品德如此低劣的人,既没有完成心愿,又被唾面斥责。杨石头对人品及人事的判断,显然不如他对石品的判断。
虽说“艺术的真实,不能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但作家构思出现纰漏,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是本文的“拙”,应勉之。
附原文:
玉白菜
李世营
杨石头南山采石,采了半辈子,偶得一彩石,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稍经打磨便光泽鲜亮。杨石头携带回家,视若珍宝,闲暇时常拿出把玩,取名“玉白菜”。
有一日,杨石头老伴身体不舒服,到县城医院检查,医生说心脏异常,必须做一个大手术。手术费和医药费算下来要好几万,这可愁坏了杨石头。儿女们都在外地打拼,杨石头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惦记起自己的“玉白菜”来。
杨石头带上“玉白菜”,找到县城石头坊的老板赵德茂,请他估个价。赵德茂和杨石头并不陌生。两人早年曾一起在南山采石场当石匠。后来,赵德茂承包南山采石场发了财,生意越做越大,从当地扩展到周边几个县。
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后来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轻蔑地说:“老杨,亏你干了半辈子采石匠,这能算上品奇石?看在我们往日的情分上,你在难处急用钱,我给你顶码价,五千。”
杨石头的脸,立马羞成柿子红。他带着“玉白菜”悻悻返回医院,医生却给他一个好消息。杨石头老伴的病情,经省城来的专家复诊,已确认并不需要做手术,采用普通治疗手段就能痊愈。经过这场风波,老伴虽然没事,杨石头却有了心结。此后,那个“玉白菜”,他再没侍弄过。
没想到两个月后,赵德茂竟主动上门,还带来两瓶三十年的陈酿,一句一个“杨哥”,直喊得杨石头脑袋发蒙。
赵德茂问起“玉白菜”,说上次没看仔细,还想再过过眼。拿到“玉白菜”,赵德茂掏出放大镜,从色泽到纹理仔细端详了好久。“杨哥,这石头虽不是绝佳上品,但也是个好看的玩意儿,成色不错。而且‘玉白菜’,就是‘遇百财’,招财纳宝寓意好啊!我想买来送给一位新交的朋友,他名字里正好有个‘玉’字。五万,怎么样?”
杨石头拿过“玉白菜”,沉吟不语。赵德茂有点急了:“价格你还可以抬,但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可一定得卖我!”
突然,杨石头手机响了。接通电话,他先是三个“哦”,接着是三个“好”,脸现喜色。
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怎么样啊,兄弟?”迎着赵德茂乞求的眼神,杨石头像是下定了决心。他搕搕烟灰,把旱烟袋往腰间一别说:“上品也好,普通石头也罢,我决定不卖了,我也要送人。”
赵德茂失望而去。
三天后,杨石头独自一人带着“玉白菜”坐车去了邻县县城,直接走进县政府大院,来到县长的办公室。县长开了门,一见杨石头,又惊又喜地说:“是您?您咋来了?”
杨石头不言语,大步进屋,取出“玉白菜”,双手捧着放到办公桌上。桌边沙发上正坐着赵德茂,他惊跳起来,脸色霎时变得通红。
原来三天前杨石头接的那通电话,就是小儿子杨玉洁打来的。儿子被组织上安排到邻县任职,特地打电话向父亲报告喜讯。
窗外一抹阳光洒进屋子,照得“玉白菜”熠熠生辉。如今的“玉白菜”,身上比三天前多了两行醒目小字:清白坚贞,两袖清风。那字迹,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杨石头刻碑常用的魏碑体。
“儿子,得守住这八个字。”此话杨石头说在心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