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科学性

(2022-10-28 15:14:10)
分类: 管理创新

马克思分配理论不是凭空创造,是面对社会、面对现状、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得出来的科学结论,经得住历史与实践的考验。

19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迅速发展和扩张是马克思分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从“羊吃人”起步,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呈现了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工人阶级的社会现象,无产阶级处于被奴役的状况,生活极端痛苦,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就是那时产生的。

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分配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提出劳动价值学说,旨在让那些黑心资本家们知道,没有劳动钱是不能生钱的。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学说,并分析雇佣劳动的本质;与雇佣劳动相关的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学说的核心是,因为掠夺和剝削产生了雇佣劳动,进而产生了剩余价值,产生了利润,这是马克思精心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揭示出来的规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思想。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思想是马克思分配思想产生的思想根源。欧洲是世界合作经济的发源地,多种流派,多种形式,多种主张,总的走向是通过发展合作社经济,化解中间盘剝、淡化雇佣劳动,建立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求生存、求发展的机制,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面对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带来的不公正不公平,当时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在他们开办的合作经济组织中,分别提出或试验了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制度和方法,马克思分配思想吸收了他们提出的公平分配思想的合理内核。

马克思分配思想确立的过程是对19世纪出现的错误分配理论进行分析和批判的过程。主要有四个方面。

1)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分配观的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与分配无关,生产是一种自然规律,生产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自然法则,人们在分配上可以随心所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生产要素和利润主导着企业的工资分配,分配方式是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一定的生产与分配机制能够直接促进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直接推动社会物质的生产向着更高的异化程度方向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分配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这种不公正的分配直接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分配只是社会产品或社会总产品本身的分配。马克思认为,分配不只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还包括“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指生产所必须具备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条件;客观条件指环境、社会生态、政策等。撇开“生产条件的分配”是不完整的分配,有了“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就自然而然了。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是指“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在他们看来,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各有不同的收入源泉,各自得其应得的份额,各种收入形式体现着各方的应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剩余劳动才是利润的真正源泉,把资本看作利润的源泉是不能成立的;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地租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剩余劳动;工资是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物,是劳动力价值的市场形式,工资的形成与决定受到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制约和影响。因此,马克思说“三位一体分配公式”是为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的。

2)对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理论的分析和批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机会主义代表人物拉萨尔认为“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他提出“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主张工人应该得到全部劳动所得。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前要做出各项扣除,包括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等。马克思认为,公平分配必须建立在对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深刻理解认识的基础上,经济基础决定分配关系,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马克思强调,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胞胎中产生出来的,带着旧社会的痕迹,保留了旧式分工,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物质财富没有充分涌动,仍然是等价交换的平等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仍然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架里,所以是形式上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彻底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者,全面实现了公有制,每个人都能处在全面发展的条件下,进而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对蒲鲁东的永恒的公正分配论的分析和批判。无政府主义创始人蒲鲁东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私有制,让每个人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平等地参加劳动,平等享有财产,并说这才是公平与正义。这种主张听起来有些道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中却深入分析和批判了蒲鲁东的永恒的公正正义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工人阶级企图实现的社会变革,应从现实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出发,去说明和批判资产阶级私有制,要分析“这个私有制外壳必然被炸开”的规律。正义与公平是法权概念与道德概念的抽象表现,单单从此出发,是无法说明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变革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不是基于某种正义观的实现,而是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4)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分析和批判19世纪拥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在不动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变革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社会和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他们以“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尽管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积极的主张”,有与无产阶级相适应的“渴望”,但在资产阶级反动统治不变的情况下,空想社会主义“积极的主张”和“渴望”,“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在马克思看来,一个社会的公平分配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取决于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固守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不论实行股份制还是合作制,都难以实现公平分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