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消费
(2022-10-28 10:51:05)分类: 管理创新 |
1、消费的内涵。
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生产消费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个人消费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消费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消费的性质是由生产的性质,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来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以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目的,劳动人民的消费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人民消费水平的低下又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消除了生产和消费的对抗性矛盾,消费也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消费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是同生产、分配、交换相联系的。当今时代的消费观念、消费需求、消费方式、消费走向都在发生巨大变化。适应这些变化,企业生存发展,否则就难以生存发展。
(1)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消费者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传统消费观念注重价格、质量、安全、实用,新型消费观念注重时间、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
(2)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欲望和购买能力的总和。按照消费者的目的性可以分为初级物质需求和高级精神需求。初级物质需求表现在人们没有达到一定的消费能力之前,为了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所带来的消费;精神需求则是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为了得到更多的精神需求而带来的消费。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或有效支付能力的大小是决定和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认为,一般来说,收入水平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就高,反之就低。工资水平的普遍提高总要引起对日用必需品需求的提高”。反之,消费需求就会减少。企业通常将消费需求称为客户需求。企业了解客户需求的过程,就是通过多种形式沟通,对客户购买产品的能力、欲望、用途、功能、款式进行发掘的过程。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就是企业拓展消费需求的过程。
(3)消费方式。消费方式是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消费者以什么样身份、采用什么方法、途径和形式来消费消费资料,以满足其需要。消费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方式的自然形式决定消费方式的自然形式,生产方式改变了,消费方式也要相应改变。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消费方式,为生产开拓了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落后或超越生产方式的消费方式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破坏或损害生产关系的进步和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消费方式也日趋完善。新的消费方式不断产生,也在不断变化。
(4)消费走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消费者的情况也作了研究。他认为,由于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社会的经济组织将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所代替,那么,社会的一切成员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而且在其他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都实现了完全的平等。他们有平等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利,有平等劳动和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有平等享有劳动成果的权利,有科学理性的消费劳动产品的权利等等。任何人都不再有对生产资料占有的特权,进而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剥削与歧视现象;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将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实现对生活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问题进行剖析和资产阶级消费理论的批判中诞生的,主要包括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消费与人的素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消费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
2、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没有生产,消费没有对象,消费也就无从谈起。消费为生产的产品创造出消费者主体。没有消费主体,产品就无所谓产品。
3、消费与分配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消费总是在一定社会分配关系基础之上的消费。而消费作为分配的最终实现,也反作用于分配。生产决定消费,但它同时又需经过分配及交换这两个中间环节而对消费起影响作用,同理,消费也需通过交换和分配这两个中间环节反作用于生产。
4、消费与交换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交换是处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起着媒介或桥梁作用。交换的目的在于消费,消费要以交换为条件,如果没有交换,消费也就无从谈起。
5、消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消费的自然环境是指影响消费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能量,比如气候和土壤、光热和水电等。消费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合理的消费行为为自然环境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资源,愚昧的消费方式则会给自然环境带来肆意妄为的破坏,人类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6、消费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消费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基本前提。科学理性的消费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愚昧、野蛮的消费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甚至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危机。人类进行消费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实现自己对基本需要的满足,在此基础上获得其他方面的满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消费力和生产力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马克思指出,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是一祌个人才能的发展,是一种生产力的发展。精神文化上的消费,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人的个性,消费的最高层次是精神文化消费。高尚的精神文化消费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塑造人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都有积极作用。
7、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
随着消费主义的蔓延,环境污染,资源缺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指导和完善社会和企业的消费观,对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面对经济生态新变化、经济发展新机遇、经转型新挑战,企业必须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既要保证物质的消费,又要注重精神的消费;既要考虑个人的消费,又要照顾他人和社会整体的需要;既要从现实着手又要考虑长远生活和发展。科学理性的消费观,会让人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又让人们的精神愉悦,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就是坚持可持续消费的道路,这要求人们转变消费方式,从基本生活消费型向享受生活消费型转变。向享受生活消费型转变并不等于要过度消费并提倡奢侈消费。奢侈消费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领域的反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封建社会不公平消费的写照。富人住毫宅,挥霍无度,穷人基本生活需求仍无保障,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消费的写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容忍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消费的肆意蔓延,党和国家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分配不公和消费不公问题,企业要从自我做起,转变增长方式,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调整优化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提升消费质量,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走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