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道德经注释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2016-08-11 20:52:59)
标签: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
分类: 道德经注释 |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注释】善为士者: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为:动词,此指实行、修习。士:指懂得“道”的人。微妙玄通:见解精微,奥妙通达。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因为他们能理解、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行动与客观自然完全相通,所以能无往而不利,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学识似乎深奥得令人难以认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注释】唯:因为。识:认识、理解。强:勉强。容:描绘、形容。正因为其学识深奥,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一些他们为人处事的一些态度概貌。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注释】豫:原为一种野兽名,其性多疑,此取迟疑、审慎的意思。豫兮若冬涉川:象冬天涉足江河,形容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以防陷入危机之中。犹:原为一种野兽名,兽野居而提防来自四周的侵袭,此取警觉、戒惕的意思。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注释】俨:俨然,容貌庄重。涣:涣然,态度融和。若释,言其洒脱。仪态啊,端严得好像作客,从容得好像冰块悄然融化。敦:淳朴、忠厚。其若朴,言其质朴。敦兮其若朴:大道是至诚不移的,有道之士始终以大道来充实内心世界,使忠厚之德不断升华。因此,他给人的印象必然是至诚不欺、忠厚朴实的。旷兮其若谷:旷,是广阔、空旷的意思,且空旷的山谷必然寂静,静乃老子竭力主张的理念。有道之士的视野早已跳出自我的圈子、家庭的圈子、亲友的圈子,而是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利益。他的山谷般的胸怀,天地般的意志,旷达空灵虚怀若谷的样子,是常人所不能认识和理解的。混兮其若浊:混和浊,都是愚昧、糊涂的意思。有道之士既然彻悟大道,有天地般的胸怀和志向,自然不会执着于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以忘我的精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这在有些人看来,劳碌一生而不为名利,无异于头脑简单、愚蠢的傻子。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注释】孰:谁。浊:浊流。浊以静之:意谓使浊流平静下来。徐清:徐徐而清,一点一点地澄清。生:趋进。谁能在动荡中使自己内心沉静而清澈,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焕发激情与生命力。浊者而能清,安者而能生,在乎静与动之和谐。老子主张静,也反对轻率与躁动,这在后面的章节有阐述。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释】保:坚持。盈:盈满,过甚。不欲盈:不求圆满。夫唯不盈:只因不求圆满。蔽而新成;推陈出新、去故更新的意思;蔽:陈旧、破旧;新成:更新。持有这一功夫的人,不会自求圆满。正因为不自求圆满,才能不断地破除陈旧取得新的成就。
【意译】
古时善于修道之士,奥妙通达,见解高深得令人难以认知。
正因为难以认知,所以只能勉强地把他形容:
小心审慎啊,如履薄冰;
警觉戒惕啊,象提防四邻的围攻;
恭敬严肃啊,似做宾客;
融和可亲啊,似冰将要消融;
浑厚淳朴啊,似尚未雕琢的素材;
坦然旷达啊,虚怀若谷;
混同凡俗啊,若似污水浊流。
谁能使浑浊混乱者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谁能使苟安死寂者萌动起来,慢慢趋进?
能遵循此规律者不求圆满,所以总能去故更新。
【漫谈】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本章老子重点阐述了“不盈”的思想,他认为,事物一旦圆满就必然会衰落,追求圆满就是奔向衰亡。这与后面章节老子提出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思想是相通的。
老子特别指出,谁能让浑浊永久啊?静下来慢慢就会澄清。谁能让安静永久啊?动起来慢慢就会生发。天地万物,生发永远不停息,运动永远不休止。转化啊转化,一切有限的形体事物在这无尽的生发运动之中,没有哪个可以得以永久长存。世人都追求盈满,而盈满总是最短暂,总是走向亏损的转折点。因此,保守大道的人不求盈满,所以不会亏损。
在第九章老子就曾经提出“不盈”思想,那是为了阐述、推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个理念。在该章的“不盈”论述的侧重点在于不居功。本章老子再次提出“不盈”思想,却是为了推出“蔽而新成”理念,是在进一步完善他的“不盈”思想。可见,老子提出“不盈”思想的出发点是不居功,落脚点则是要“蔽而新成”。从这里再次看出,说老子思想是消极避世,要么是没有明白老子的意思,要么就是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