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道德经注释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2016-08-11 17:43:19)
标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

分类: 道德经注释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注释】夷:无色;希:无声;微:无形。夷、希、微,这些都是老子用来描述道性和道质的这种难于感知。致诘:究诘,彻底区分。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注释】不皦:不显明。不昧:不摸糊。绳绳:运动不休止。不可名:不能够说清楚,难以形容。无物,不是一无所有,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其上不皦,是说天地之始,浑沌一气,其景象不太显明。其下不昧,是说天地万物生成之后,这些有形有象的东西,其生长变化却是有迹可寻,其情状并不模糊。这万物赖以生成变化的东西,它绵延不绝又未尝须臾离去,却又难以名状,只好复归于无物之称谓。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注释】无状之状:是说其不可见但可知,却又无法形容的的无形状态。惚恍:是指若有若无,微妙难测。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注释】老子探讨客体世界的本质,是建立在个体分折与整体思维基础上的综合,是分折与综合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模糊思维中的有序思维,并力图予以整体地把握。他把古往今来宇宙万物的变化,都纳入道的范畴进行思维,把规律从浑沌的总体中整理出来,使之清淅化和有序化。而客观世界的起始和终结,却实在是难以见知,所以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严复说:见首见尾,必有穷之物;道与宇宙,皆无穷者也,何由见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执:掌握、根据。御:驾驭。有,指具体的事物。古始:宇宙的原始。道纪:道的纲纪,道的规律。
  虚通之道,自古固存,其原始虽然恍惚不清,好象什么也没有,但实际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就是造就万物的元物质和这些元物质在万物演化时所依循的法则。老子就是根据其造就的这些清清楚楚的万物和较为清楚的万物演化所遵循的规律,推知了那远古以来就存在的惟恍惟惚的道。


 【意译】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
  听它听不到,叫做希;
  摸它摸不着,叫做微;
  (道的形象)这三者无法
彻底区分,原本就是浑然一体。
  它的原始不太显明,但它的后来却不模糊,其绵延不绝却又难以名状,只好复归于无物之称谓。
  这可谓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叫做“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源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结尾。
  掌握古始就有的道,以驾驭现今的事物。能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可谓是掌握了道的纲纪。

 

【漫谈】

老子认为道是个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摸也摸不着,无法用人类的感官去感觉,只有用意识去体会;无法以概念来分析和判断,只能以心灵来接近的东西。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存在于冥冥之中的,是变化的,是无影无形、无声无息的。它没有光亮和黑暗,没有前进与退后,没有停止与运动。可以说它没有丝毫的相对性,它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当你感觉到它的存在,似乎可以把握到时,它却又忽然回归到先前无迹可寻的状态中去了。总之它给人的感觉是惚惚恍恍、恍恍惚惚,无始无终,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前无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没有最贴切的概念来概括它,因此把它叫做惚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从而反衬出道的深微奥妙。道自古以来就一直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就能够掌握自古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性。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一般规律存在于特殊规律中,所以,哲学研究要吸收具体科学的成果,它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最高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由于普遍规律规范着特殊规律。所以,具体科学研究又要以哲学为指导。老子的哲学世界观就是探索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具体事物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老子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又在本章对道这个独特的概念作进一步的阐述,以利于后人对道的理解和掌握。“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把握古始就有的,可以驾驭今天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之所以能够驾驭,就是因为通过道知道万物最初的起源,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掌握了的纲纪。老子为什么要撰写道德经?让后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可能就是其根本目的。

 【漫谈】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在这里,老子认为微、希、夷这三者无法再进一步描述了,所以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称为。老子知道的全貌,而世人对于只有片面感受。于是老子告诉世人,微、希、夷这三者都是的特性,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对于的全面的认识,这个全面认识就是,也就是
  的含义很丰富,有时老子用它指,例如在第三十九章的“昔之得一者”;有时老子用它指本原,例如在第四十二章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既是创造的,本身也是
  如果结合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来看,这个的发展历程会变得更加清晰:万物的最初是混沌未分的,这种状态称作;之后在的推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衍生了宇宙万物。而且,继续推动着万物连绵不断的发展,这种发展变化是姿态万千、难以尽述的。万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走向自己的归宿-
  通过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句话的描述,老子既对第一章的无名万物之始做了延续:复归於无物,也对也对第四十章的观点:反者道之动的提出做了铺垫。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逻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