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杂谈情感 |
分类: 塔主原创 |
我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作品《红楼梦》因为没有完整传世,引发后人前赴后继的猜想,探佚,有创作爱好者光怪陆离的续补,也有学者呕心沥血研究,甚至派生广为熟知呼风唤雨的红学。无论怎样的时代,无论怎样层次的读者,都对小说人物的结局充满着好奇,对主角人物的命运或归宿自然是最激发知情欲。今天就跟朋友们谈谈黛玉的剧终,也就是黛玉之死吧
是的,黛玉在作品中没有活到最后一集,无论我们怎样的心理愿望,都不会改变作品布局和思路,但肯定不是百廿回作品中那样死去。
小说写到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我们从古本《红楼梦》或者《石头记》里,看到下面的文字: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在这段抄本里,多古本例如蒙古王府本,戚序本和庚辰本,都有大致这样的笺注: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这是一条重要批语,虽然绝大多数人未见原著结局,但参与创作的誊抄与批注人除外,他透露了黛玉之死与“泪尽”关联。这个泪尽,是怎样的过程或者篇章,今人挖空心思不得其解。黛玉怎样死,再权威的猜想,也不能逾越原著的思路与批书人留下的框架,首先我们看批书人关于黛玉之死的点评。
小说在第五回以贾宝玉太虚一梦暗示了作品情节的发展思路与归结,判词若隐若现地给出模糊的轮廓,关于黛玉的判词,作者与薛宝钗放在一起,内容是“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在古本《石头记》或《红楼梦》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都有一句批语:寓意深远,皆非生地之意。
不同抄本存在个别虚词差异,不影响基本内涵,这里“非生地”,弦外之音就是黛玉与宝钗之死,至于“寓意”怎样深远,稍后探索作品思路时再论,关于黛玉之死,批书人已经触景生情泄露作品的情节和场景。黛玉“夭折”究竟是怎样的情节和场景呢?
很多读者对周汝昌唯美猜想很舒适,迎合了读者对美好事物归属无限美好的愿望,又有好事者翻炒冷饭在国内权威媒体发挥得淋漓尽致,大约描述的情境是,一个皓洁的月夜,黛玉一个人慢慢走进清澈的湖底。让读者觉得如此的妙曼,黛玉不是赴死而是去了武陵仙境,大概《寡妇村》有这样类似影视镜头,不仅不切合“玉带林中挂”是“非生地”的暗示,而且违背了原著的伏线和框架。“投湖”论者,抓住黛玉《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漫无边际发挥,以为自绝于胡就是“还洁去”了,没看到后一句说的是“强与污淖陷渠沟”,沁芳闸流出的水可以跟天池媲美吧,黛玉的眼里也只是“渠沟”,作者在《红楼梦》中,字里行间对水充满仇恨和憎恶,一点也没觉察出来才误以为“洁”,宝玉惜香怜玉把花瓣丢到沁芳闸里,黛玉就差爆粗口了。如果黛玉“夭亡”是可以选择的,她绝不会死在水里。《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暗示了黛玉死后,甚至没人收尸,对应了了批书人点评的“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是“黛玉晴雯一干人”,晴雯是少数已知死亡的人物,排除了“送白骨”的结论就只有黛玉的悲惨。退一步讲,黛玉像砖家们猜测的投湖,那也是有湖水掩埋尸骨。
在第五回的判词与谶画里,关于黛玉的描述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和“玉带林中挂”,大家理解两木是个“林”字,却没有留意是“枯木”,简单地说,就是“两株死木”,批语说“寓意深远”的寓意就是“林”之死。
《石头记》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每一个角色,关于自己结局或者死亡,都是有角色对应的某个小细节或者某一句对白,比如金钏儿的投井,早就台词在先。细心的读者看到紫鹃试玉一回(《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当黛玉吐了药后葛优瘫斜躺床上,紫鹃要给捶背,黛玉推开紫鹃时说“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在“一字不能改一字不能少”的《红楼梦》中,岂有闲来之笔。这里,黛玉用“正经”来看待“勒死”,对比“投湖”的意淫,如果黛玉可以选择死亡,她会从容选择吊死而不是夸张地走进湖底,结合“玉带林中挂”的谶语与死木图画,基本勾勒了黛玉的悲惨的结局。
最后,讨论一下“泪尽” ,很多读者望文生义,特别读过《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又很不接受的读者,对该本中黛玉惨死无法忍耐,指出黛玉的死应该是“泪尽”,各种自以为是的解释泪尽的应该情景。其实“泪尽”跟割了手腕流尽血液一样死去,割腕可以是原因,而“泪尽”更多是人物所处时空,人在某种极限时的欲哭无泪。当一个人身边的亲朋死去时,人会很悲痛,当每天看到身边人惨死,最后甚至尸骨如山的时候,人就痛苦到了麻木,这样极限的环境,恰是吴夲营造的剧情,大悲剧悲惨到文学作品从未有过的惨烈,黛玉“泪尽”合情合理,而不是躺在床上眼泪汩汩冒,直到没眼泪就一命呜呼,这种把“泪尽”做死因的,太过幼稚可笑。
提醒一下这些读者,“吴夲”的黛玉之死,恰恰是“绛煮仙泪尽抛余生”,吴夲第97回写到“黛玉趁着明月高照在园中急走,只见到处都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心里虽悲愤交加,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攻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不觉来至柳叶渚边,只见槐柳成阵,月泻树林,四周树影纷纷,花影丛丛。正是。。。。”
“泪尽”不仅吻合批书人“泪尽夭亡”的透漏,而且惊现作书人居高临下把握全局的大家襟怀。
又是“药劲发作”,又是吊死槐树,这与56回吐了药,“勒死正经”对应得纹丝不差。
“吴夲”的内容正是林黛玉“泪尽夭亡”真实的惨相:月圆之夜吊死在柳叶渚,并在“一年又西风”后发现惨不忍睹的香骨